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4日 星期日

    故宫畅音阁百年之后重开戏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4日 04版)
    北京故宫博物院畅音阁戏曲馆经过提升改造后首次开馆。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畅音阁 本报记者 李韵摄

        进宫给皇家演戏,在当年可是对戏曲艺人最大的褒奖。要说排场最大的演出,就只能是在畅音阁了。但随着清廷搬出紫禁城,这里沉寂了百年,再未有管弦锣鼓之声。

     

        故宫博物院畅音阁戏曲馆日前正式开馆。作为开馆演出,国家京剧院带着京剧“梅尚程荀”四派和奚派老生的经典折子戏,率先登上这座紫禁城“大剧院”开锣唱戏。

     

    畅音阁为皇家重大庆典所用

     

        畅音阁戏曲馆,位于乾隆皇帝为自己养老扩建的太上皇宫——宁寿宫中,由畅音阁(戏楼)、扮戏楼(后台)和阅是楼(观众席)组成。畅音阁,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端午、七夕、中秋、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生日等重大庆典,皇帝都要在宫中看戏。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正是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剧目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清末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

     

        今天人们看到的畅音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先后进行过修缮,是清代乾隆时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层大戏台。

     

        历史上曾经有五座三层大戏台,其中圆明园的同乐园戏台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紫禁城内寿安宫戏台于嘉庆四年(1799年)拆除,避暑山庄清音阁戏台1945年毁于火灾,目前三层戏台仅存乾隆时期的故宫畅音阁戏台和光绪十六年(1890年)兴建的颐和园德和园戏台。

     

        畅音阁和阅是楼,曾在1944年由故宫博物院举办“戏剧陈列”,1949年举办“阅是楼原状陈列”,1950年举办“清代宫廷戏曲资料展览”,1983年为“戏曲资料陈列馆”,2004年举办“清宫戏曲展”。

     

        19日正式开馆的戏曲馆,在原来展览基础上经过了提升改造,着力强调宫廷戏曲的独特性,彰显畅音阁建筑的“大剧场”特色。通过新的参观路线设计,将扮戏楼纳入展览,贯通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三个空间,让观众可一睹剧场全貌。

     

    舞台装置机关重重

     

        可别小看这座戏楼,皇家的东西,果然不惜成本,不仅建筑精美,而且舞台上下机关重重。

     

        畅音阁的舞台有三层,由上到下分别命名为“福、禄、寿”。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上中两层天井口安设辘轳,直对下层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

     

        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王戈说,根据史料记载,演出时,舞台上的各种机关可以让演员非常神奇地“上天入地”。比如,有出叫《宝塔庄严》的剧目,里面有个“地涌金莲”的环节,就是从地下冒出五朵莲花,每朵花上坐着一尊菩萨。这都是机关的功劳。《西游记》是皇家爱看的戏。这种神仙鬼怪的剧目,机关的作用更是凸显。比如,演到唐僧师徒过通天河时,就让唐僧掉进了河里,也就是通过活动的台板让演员掉进了地下室。

     

        晚清的时候,畅音阁还演过一出叫《海市蜃楼》的大戏,里面有个情节是一条大鱼一边喷水一边在舞台上游动。王戈说,这其中的机关就是鱼道具下面安了轮子,工人站在鱼肚子里面推着鱼在舞台上走;同时,鱼肚里还安有一个抽水用的机关,将地下室共鸣井中的水抽上来,由工人向外泼洒。据记载,当时舞台下面的庭院里都洒满了水,甚至出现积水。如此壮观的神奇景象,让有幸陪皇家看戏的显贵们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过去,畅音阁是皇家看戏的地方,能在这儿看戏的非富即贵。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新开放的戏曲馆将逐步恢复演出宫廷剧目。戏曲馆开馆当晚,阅是楼和两侧的廊道里,已布置了当年皇太后及嫔妃、大臣观戏时的宝座和茶几的仿制品。看来,普通百姓不仅可以在皇家“大剧院”看戏,还能体验一把当年皇家看戏时的感觉呢。

     

        (本报北京9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李韵)

     

    皇家戏楼“探秘”亲历记

     

        在畅音阁修缮即将结束时,记者曾有过一次“探秘”之行。

     

        迈入扮戏楼门只两三步,便看到一个地下室入口。这个入口原先一直用木板盖着,未被注意到。连号称“进过故宫每一间房子”的院长单霁翔,也是在此次修缮时才知道自己落下了这一间。

     

        地下室入口狭小,仅能通过一人。低着头、弯着腰,下了三四级台阶,记者钻进了地下室。室内很暗,借着手机电筒的光亮,记者看到里面有一口井,貌似挺深,但因为被木板交错盖着,也看不大清晰。这就是传说中的“共鸣地井”。地下室的上面就是舞台台面,演员演唱时的声音可以通过这口井的共鸣起到放大作用,相当于现代的扩音器。围绕着水井,地下室的四个角落里,还各有一架辘轳和地井。顺着辘轳的绳子向上看,是穿透舞台的。这到底是啥?带着疑问继续“探秘”。

     

        钻出地下室,穿过一道小门,不知不觉,记者竟走到了舞台上。舞台正中有几块台板居然有拎环。抬头向上看,与之对应的舞台上方也是空的。王戈告诉记者,其实,不仅舞台正中,而且舞台四个角都有几块台板是可以掀起来的。他打开舞台边上的一块台板,下面竟然就是地下室。在他的带领下,通过陡且窄的木楼梯,记者爬上了畅音阁的第三层。刚才的疑问迎刃而解——辘轳和地井竟然是吊“威亚”用的。

     

        (本报记者 李韵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