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3日 星期六

    文庙释奠礼的变与不变

    作者:刘续兵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3日 11版)

        每年孔子诞辰期间,海内外很多地方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纪念活动。然而,在当前文庙释奠仪程的设置方面,常会遇到如何把握“时代性”和“社会融入性”的问题,迫切需要一个具体而统一的原则作指导。

     

        第一,从培养敬畏之心的高度认识释奠礼的时代价值。中国自古重视祭祀。在众多礼乐活动中,祭祀之礼最为重要,甚至成为国家治理的关键一环。《周礼》中“大司徒”职责有所谓“十二教”,首要者就是“以祀礼教敬”,因祭祀为国家头等大事,能培养人之“敬”心。正因如此,孔子才希望人们能够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特别强调一个“敬”字。

     

        在各种祭祀之礼中,列入国家祀典并绵延至今的文庙释奠礼,具有文化传承、文明信仰的崇高性质。今人祭祀孔子,是对祖国传统文化表达敬意的重要方式。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传承如同生命延续,不可中断,更不可自戕。一个民族在文化上不能自立,就难以赢得世人的尊重。今人思所以振作之道,必起于尊重传统、珍视文化。

     

        研究文庙释奠礼,还是开展一系列礼乐研究的最佳切入点。中国是“礼义之邦”,然而近代以来,很多人熟悉所谓西方“礼仪”,却从根本上丧失了中华“礼义”。从释奠之礼入手,可以把诸如“冠笄礼(成人礼)”、“丧葬礼”、“士昏礼”、源于古代“士相见礼”等生活实用礼仪中富有传统文化内涵、有益于世风人心教化的优秀礼义传统推广开来,古为今用,对当前的道德建设意义重大。

     

        第二,以孔子“时中”思想把握释奠礼基本原则。孔子认为,每个时代的礼制都有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世事变迁,礼法自有损益,但人与人之间尊重、关爱、“尊尊”、“亲亲”的伦理秩序绝不会变。他说,有三种人是会招致灾祸的:“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礼记·中庸》)可见孔子虽尊“礼”,但绝不拘泥于古礼,他是一位富于权变思想、“与时偕行”的“圣之时者”。事实上,文庙释奠作为传统社会的重要礼制,自形成以来,一直存在一个“变”与“不变”的辩证发展过程。今天思考与确定文庙释奠礼,既要把握其中“不变”的核心思想,“反本修古,尽祭之义”,保持传统祭祀仪典的内涵,又要防止“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具体特征,本着合理、合宜的原则做出符合“时中”标准的因革损益。

     

        第三,应加强对释奠礼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文庙释奠长期举行,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献,为研究制定今天的释奠礼提供了丰富材料。但是,由于几十年的中断,人们已经对祭祀礼乐比较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需要制定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祀典。今天,有识之士已经对文庙释奠礼乐进行了开拓性发掘、整理与研究,释奠活动有了良好开端。但毋庸讳言,当前的仪程还不够规范,非常需要借鉴历史经验,在国家层面上组织专门力量,细致研究探讨,尽快制定规划。

     

        第四,乐歌佾舞需要重点整饬。释奠礼中的乐歌佾舞经过长期使用,已经深入人心,即使改朝换代,人们也没有将其进行根本性的改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从释奠舞谱看,清朝舞蹈的动作与明朝已有了明显不同,服饰自然也有变化。即使同在明朝,舞谱也有修订,嘉靖年间整理的舞谱是单人表字,而明代后期万历年间整理的舞谱则是两人并对表字。而且八个转动舞姿所表现的“八目”中,已经有于今天不合时宜的象征意义在其中。比如,前五个转动舞姿象征“五常”,但第六伏观势,表示尊敬于君,第七仰瞻势,表示亲爱于父,第八回顾势,表示和顺于夫,实与“三纲”相联结。通过上述描述,结合当代释奠礼现状,可以看出祭祀乐舞需要进一步整饬。在这方面,曲阜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例如历代的乐舞歌辞不尽相同,为适应当前的社会情势,2005年新编了祭祀乐舞歌辞,精练概括了孔子思想的内涵,并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此相适应,对释奠礼的音乐、舞蹈、服饰、祭器、仪节等也应进行研究和整饬,使其内容实质与表现形式有相应的损益和提升。比如,释奠所用乐舞兼具“八音”,但今天很多乐器的演奏已经失序无传,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发掘。

     

        第五,改善规范释奠礼相关仪程。当前,中国内地的孔子祭祀活动还具有一定的“仿古”与“表演”性质。国家的礼制关联着社会的管理,应从国家“制礼作乐”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高度着眼进行改善和规范。

     

        在祀典名称方面,清华大学彭林先生等提出建议,祭祀宜称“释奠礼”,很有道理——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大典,名称当然应该传承下去。

     

        在举办时间方面,考虑到汉代以来已经形成的“春秋两祭”传统,由于至今未能真正确定孔子诞辰与辞世的具体日期,可以实行多年的“9月28日”为秋祭日期;以国人慎终追远、悼念先人的“清明”为春祭日期。这样既符合文化传统,又便于已经熟悉公历纪年的人们记住祭祀时间,是一个现实而自然的选择。

     

        在仪程设置方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正献”和“分献”。目前的仪程往往重视祭祀孔子的“正献礼”,而缺少祭祀配享者的“分献礼”。文庙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名人堂”,祭祀以孔子为主,但还有孔子弟子及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在仪程设计中不应忽视。

     

        在释奠内容方面,恢复讲经传统。自古以来,释奠就与讲论儒家经典紧密相连。近年来曲阜举行“祭孔大典”前后,孔子研究院同时举办“世界儒学大会”和“青年博士论坛”,国内外儒学研究者通过这一平台交流研究心得,已具备“讲经”的某种意象。不过从仪节设置上,还可进一步打通内在关联,使其相互呼应,重现释奠讲经传统,丰富释奠礼内容。

     

        (作者:刘续兵,系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副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