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1日 星期四

    秧歌“扭”进校园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1日 05版)

        【见证这五年】

     

        “听见锣鼓点,搁下筷子搁下碗;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山东青岛胶州市素有“中国秧歌之乡”的美誉,在这个城市里,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稚嫩幼童,人人都能跟着音乐扭上几段。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胶州大秧歌,已经深深融入胶州人的血液里。最近这五年,胶州大秧歌进一步得到传承普及。

     

        “手要举高一点,步伐要配合音乐……”在胶州市常州路小学的操场上,每天都会有上百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像模像样地扭秧歌。棒槌生风,群扇舞动,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欢快地跳着。

     

        今年上六年级的法子龙是常州路小学秧歌表演队的骨干成员,即将毕业的他现在正利用课余时间教低年级的同学扭秧歌。“我的爷爷奶奶会扭秧歌,我的爸爸妈妈也会扭秧歌,我从小就看着大人们扭秧歌,好多动作都不用老师教。”法子龙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学校开设了胶州秧歌基础课,每个学生对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都熟悉得很。

     

        “好多人以为扭秧歌只是属于女性的表演艺术,其实不是这样的,胶州秧歌分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五个行当。”常州路小学表演队指导教师刘丽介绍,角色不同、性别不同,服装和动作也都是不一样的。胶州大秧歌舞起来“三弯九动十八态”,是真正的“扭”秧歌,被称为“中国民族舞的活化石”。

     

        “关于胶州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学校有长远的规划和部署。学校不仅有教师秧歌队、学生秧歌队,还有家长秧歌队。同时,还有专业的校本课程,全校师生都参与其中。”常州路小学校长张坤霞告诉记者,在2016年的全国中小学艺术节上,学校由80名男生与80名女生组成的秧歌表演队,精彩演绎了胶州秧歌的独特神韵,赢得了专家的一致喝彩。

     

        “传统文化要想拥有更多的热爱者和继承者,学生当然是最佳的着力点。”青岛胶州市文化馆馆长范立恩介绍,为传承原生态胶州大秧歌,胶州市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专门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胶州秧歌教材》,录制了教学视频,全市126所中小学均开设了秧歌基础课程或选修课,全市成立了200多支学生秧歌队。同时,胶州市把秧歌老艺人、各级非遗传承人分配到了各个镇办,让专家手把手地教。在胶州第二实验初中,学校更是进一步创新,用专家编排的现代秧歌舞代替了枯燥的课间操。

     

        (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