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0日 星期三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立足地方放眼全国 突出特色争创一流

    作者:李洪雄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0日 10版)
    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国家级教学团队

        1978年,吉首大学成立体育系;1999年,吉首大学正式组建体育学科,同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突破;2001年,成为吉首大学重点学科并着手申报硕士点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3年,民族传统体育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0年,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体育学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体育学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纳入吉首大学博士点建设学科。目前,学校是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有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2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设有民族民间体育、少数民族体质与健康、山地户外运动、民族地区体育教学与训练等4个特色优势学科研究方向。

    生于忧患

    找准学科发展的定位

        吉首大学对体育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向鸣坤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体育人将研究聚焦在民族传统体育,围绕湘西本土民族民间体育的挖掘和整理展开,以训练和竞赛的形式尝试理论探索服务于地方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实践。

        开局良好,但很快学院就陷入了发展“阵痛期”。上世纪90年代初,体育教育专业先后两次被停止招生。刚刚接任体育系主任的白晋湘做出了冷静的判断:服务大湘西乃至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吉首大学体育专业的立足之本和根本出路。

        1995年起学院开始在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1998年,白晋湘教授被确定为湖南省体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1999年,他牵头编写出版了《民族传统体育教程》,同年他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课题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立项资助,首开了学科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的先例。同年,在学校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的背景下,完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由此走上了快速的规范发展之路。

        目前学院的学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形成了“体育科学、教育科学、生命科学交融的体育学学科体系”。学科建设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好民族传统体育学优势特色学科。

    功以才成

    培育高水平学科团队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在体育学的学科团队中,现有教授21人,副教授26人,博士19人,在读博士2人。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白晋湘教授,已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教育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经常赴国内知名高校讲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现已被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是国内知名的体育学者,为体育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2010年,吉首大学制定了《吉首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了学科建设的地位;建立了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机制和淘汰机制;推行专业青年教师“硕士工程”,积极培养学科骨干;鼓励各学科聘请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使其在队伍培养和提高科研水平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吉首大学体育学之所以能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获得多个省部级重要科研和训练基地,获得了一系列的丰硕科研成果,离不开学科带头人的高瞻远瞩,离不开学院领导班子的齐心协力,更离不开学院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教师团队。如青年教师张小林、谌晓安、万义等三位博士就是科研领域的杰出代表。在教学竞赛方面,许多年轻老师同样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学科的发展奉献着青春和热情。青年教师朱晓红2011、2016年两次获得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2016年带队参加湖南省民族健身操比赛在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上各获得一个一等奖,让业内同行赞叹不已。

    科教相长

    学科与专业协同推进

        吉首大学历来重视科教相长,坚持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发展。

        多年来,学院一方面积极着手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素质教育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实施改革,另一方面积极申报和实施国家(省、校)质量工程项目,先后有“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称号,体育教育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中学体育学科教学设计》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获省级优秀教研室1个,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特色专业群”。

        近年来,体育专业学生师范技能培养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参加国家、省级体育竞赛获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舞龙、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冠亚军300余项,特别是武术项目的竞赛,每届省级比赛都能获得多块金牌,“十二五”期间两次参加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均获全部竞赛项目的一等奖,在省内高校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树立了吉首大学品牌。学生考研升学率年均达15%以上,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学院坚持“学科龙头、专业发展、创新机制、提升质量”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打造具有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办学内涵的“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满足中西部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

    春华秋实

    研究成果促地方发展

        吉首大学的体育学已建成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民族传统体育实验室、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省“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学科培训等基地。依托这些平台,体育学围绕着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四个方向开展广泛研究。

        体育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项(重大1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国家体育总局项目31项。在CSSCI、CSCD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同类高校中处于前列。在研究特色上,长期关注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志的整理编目、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博弈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白晋湘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志(少数民族部分)(10&ZD129)》获得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其结题成果于今年再次获得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重点学科建设最大的价值便是社会服务。”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周道平教授如是说。学院整理、推广的高脚马项目已成为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高脚竞速器材标准及制作工艺”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采用,作为全国及各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标准器材,贵州体育器材公司按标准生产的高脚器材经营收入达100余万元;“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得文化部、财政部相关部门文化项目资金2600万元,对湘西土家族苗族的高脚、秋千、鼓舞、上刀梯等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春华秋实。通过近30年发展,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渐从特色转化成优势,以“做体育文化人”为办学理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办学特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下得去、立得住、用得着”的高级体育专业人才,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李洪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