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0日 星期三

    知国家所需 行远自迩

    ——北京交通大学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促进轨道交通事业大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兰 本报通讯员 袁芳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0日 06版)
    北交大知行校训碑。
    北交大五之墙。
    北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交大南门的饮水思源碑。
    校园一角。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北京交通大学的足迹】

     

        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知行”,大概是全国高校中最简洁的了,一目了然,意味深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知行合一”,并对知行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

     

        五年来,伴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北京交通大学师生秉承“知行”校训,为我国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与实践。

     

    1.打造城市轨道交通金字招牌

     

        今年九月底,北京地铁燕房线开始试车,这条线路上的地铁将实现“无人驾驶”。燕房线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条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FAO)线路,这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全自动运行系统(FAO)源于北京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六年前,汇聚三代北交大人智慧和心血的CBTC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让地铁拥有了“中国脑”。如今,该系统已凭借优异表现占据全国1/3的新线市场,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外汇10多亿元。今年,更为高级的全自动运行系统(FAO)又应运而生,它的运用将极大地提升我国轨道交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就是北京交大人所践行的“知行”观,那就是“知”要“知民族大义、知国家所需”,“行”要“行远自迩”,既脚踏实地,又坚定不移。

     

        瞄准轨道交通发展的前沿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师生持续技术攻关,取得了许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服务高铁建设中,北京交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专业涵盖了包括高速列车共性基础技术、运行控制技术、运输组织等多项铁路系统关键技术领域。据统计,五年来,该校在交通运输领域,承担各类高水平重大科研项目100余项。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说:“大学是我国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做好支撑与服务是其首要任务,实现从支撑到引领的跨越应成为大学的奋斗目标。只有在服务上定位于引领行业的发展,为行业未来发展做好技术储备,才能成为自主创新、造福社会的中坚力量,才能在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把课堂搬进高铁 在重大工程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主要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大学必须把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与国家重大需求对接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建功立业,并培养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交大就曾提出“全国的铁路网是我们实践的课堂”,广大师生遍及全国铁路现场,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近几年,这种实践教学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推进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培养具有潜质的工程创新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京沪高铁开通前夕,作为唯一受邀高校,北交大600多名师生就曾把课堂搬进时速300公里的京沪高铁车厢,来自5个学院并直接参与京沪高铁科研项目的教师为大学生做现场授课。这既是一堂实践课,又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大学生们直观感受中国高铁的发展,更好地认识高铁建设,体会高铁精神,进而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国家重大工程结合起来。

     

        “我们当年上学时很多科研项目就是在火车上进行,一个车厢都是我们团队的老师和同学。”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姜久春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是硕士研究生的他参与了汪希时教授主持的“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那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30多个人共同做一个项目,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实践中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科研方向。”如今,他率领国内首个开展新能源轨道交通研究的团队——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承担和参与了国内90%的轨道交通新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项目。

     

        钟章队教授作为国内首位研究GSM—R铁路无线通信的专家,在服务青藏铁路、大秦重载运输、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中,带出了一支国内外知名的轨道交通专业通信科学研究团队。“我的目标是,将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轨道交通通信和控制科学方面有了技术需求、技术难题,需求方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团队的成员。”钟章队说。

     

        类似这样的优秀团队在北京交通大学还有很多。在一个个项目和优秀的团队中,一大批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起来。

     

    3.爱路报国 知识产权要自主

     

        贾利民所在团队参与设计了中国高速列车相关核心装备体系的顶层技术指标、技术架构,确立了高速列车、牵引供电、运行控制、运输组织、安全保障等关键系统技术创新的研发技术路线,并参与确定了中国高铁的一系列技术指标。正是在这些顶层设计和指标的指引下,我国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系列高速列车。

     

        我国90%以上轨道车辆转向架结构在线运用可靠性评估由孙守光教授科研团队完成,团队创建了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评估技术体系,为轨道车辆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亮教授率领团队创立了“列车—无缝线路—无砟轨道—下部基础空间耦合分析理论”,解决了高速铁路大号码道岔无缝化、长大桥梁及高架站上铺设无缝线路等重大科学难题,形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缝线路理论及技术体系。虽然无法统计出投身中国高铁事业的北京交大毕业生的确切人数,但顺着中国轨道交通网络,到哪里都能看到北京交通大学校友的身影,这是现实,也是交大人的自豪。

     

        回顾过往每一步坚实的足迹,北京交通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已从肇建之初的“收回路权”发展成如今的“夺取知识产权”,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学校师生“知行合一”“爱路报国,引领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追求和豪迈情怀。

     

        (本报记者 李玉兰  本报通讯员 袁芳)

     

        本版图片均由北京交通大学提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