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戏曲传承这五年】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光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紧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戏曲传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古老的传统艺术再次迎来了春天。
优秀剧目大量涌现,基层院团“满血复活”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戏曲工作者坚持创新与复排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深受观众欢迎的优秀艺术作品,传统戏曲呈现振兴势头。比如,京剧《西安事变》、昆曲“临川四梦”、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淮剧《小镇》等,这些剧目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是近年来戏曲艺术创作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的具体体现。
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艺术盛会,中国艺术节剧目质量要求很高,通常只有省级、国家级院团的作品才能获得艺术节的入场券。让人没有想到的是,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剧目秦腔《家园》却出自一帮“杂牌军”之手——由陕西省渭南市秦腔剧团联合澄城县剧团、户县群星剧团两个基层剧团以及渭南师院艺术系的学生联合打造。正如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所言,这样一部来自最基层剧团的作品,让人看到了基层文艺院团振兴的希望。戏曲的生命力在基层。十八大以来,大量曾经完全丧失创作、演出能力的基层文艺院团“满血复活”,重新登上戏曲舞台,这是戏曲振兴的又一生动注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戏曲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的背后,是广大戏曲工作者能力的提高、境界的提升。2013年、2016年,殷秀梅、贾文龙等31位舞台艺术界人士先后获得“文华表演奖”,为艺术界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典范,也扛起了传统戏曲振兴的大旗。为了演好现代豫剧《焦裕禄》,贾文龙从故事中、照片中、电影中,从在兰考生活的点滴小事中,不断寻找着焦裕禄的影子。在400多场演出中,他跟剧组其他演员一起,边演边学边揣摩边修改。后来,贾文龙在胸前佩戴起了焦裕禄像章——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走到哪里就戴到哪里,“为的就是把焦裕禄这个角色刻在心里,刻入生活中”。
把舞台搭建在民间,惠及广大群众
戏曲要振兴,必须走向民间、回到民间,回到发展的源头。剧团要发展,必须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真正演起来、忙起来,使戏曲活起来、传下去。
十八大以来,各级戏曲院团积极进乡村、进厂矿、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将戏曲的种子撒向群众中。比如,2015年2月2日至8日,国家京剧院的演出小分队,就先后赴广西的靖西、凭祥、龙州、防城港、扶绥等地慰问演出,连续演出5场,行程1000多公里。基层文艺院团是为群众演出的主力军。作为县级剧团,青岛市茂腔剧团每年演出300多场,其中一半献给了乡村观众。
十八大以来,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看得起戏,各级文化部门大力实施低票价惠民政策。文化部率先在主办的各项活动中降低票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100元以下的低价票占到65%,20元的门票占到30%;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80元以下的票价均占到总票数的50%。在地方,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每年政府购买惠民演出都在万场以上,安徽等地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北京市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实行低价票演出补贴剧场30多个,受益群众达20多万人次。
据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常务理事长颜芳介绍,为落实《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启动了“百姓戏曲馆”建设,以普及推广戏曲艺术。
“以文化共享工程丰富戏曲资源为基础,建设‘百姓戏曲馆’,乡村群众可以通过参加线上线下活动,欣赏经典戏曲剧目,了解戏曲资讯,感受戏曲文化,展示戏曲特长,参与戏曲互动。”颜芳说。
国家政策强力支持,戏曲传承生态不断改善
五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和政策。为摸清戏曲家底,文化部开展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为传承戏曲经典,中宣部、文化部实施京剧像音像工程,“十三五”期间计划录制350部剧目,并研究启动戏曲像音像工程。所有这些,为戏曲艺术的再次起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为破解剧本荒、人才荒这一戏曲传承中的“老大难”问题,文化部近年来先后实施“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由老一代表演艺术家向青年演员传授表演精粹;开展了“剧本扶持工程”,资助了近150部戏曲剧本创作。尤其是2016年启动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计划五年内培养1000名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专业人才。该计划实施第一年就取得较大成果,编剧班学员创作的50余部大中小型剧目中,9部作品参加了文化部2016年“剧本扶持工程”,3部作品获得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扶持,3部作品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和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8部作品入选各省扶持项目,12部新创剧目在各地首演。
五年来,戏曲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创作更加活跃,演出日益繁荣。关注、热爱戏曲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多,戏曲这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再度唱响于中华大地。
(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