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7日 星期日

    科学家和媒体有责任剥掉谣言的“马甲”

    作者:李象益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7日 05版)

        谣言是社会公害,如同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互联网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惊人的传播力,这既可以传播科学之声,也可以放大谣言和谬误。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可轻视谣言对社会的危害。有些时候,披着科学外衣实则歪曲或夸大事实的“科学类”谣言,有可能引起人们对科技成果的误解,对新技术推广应用造成负面影响,乃至引起无谓的恐慌。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辟谣是一件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曾经有人在互联网上传播关于核电站的谣言,宣称核电站附近有危害人们健康的核辐射,导致核电站附近的公众出现恐慌情绪。又如,2017年7月北京雨季来临时,有人散布“根据气象冷涡测定,今年北京会出现比2012年‘7·21’还大的暴雨”。这则消息的发布者有可能是气象爱好者,与人分享自己对气象的看法,也可能只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无论是何种情况,这种未经气象部门公布的不实消息广为传播,就必然造成社会公众的恐慌。

        今天,人们处于网络流量经济的时代,互联网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人——他们为了博取关注度,以获取潜在的经济利益,故意炮制耸人听闻的谣言,而这种不负责任的谣言有可能给无辜的人带来经济损失。例如,有人在某类水果的收获季节,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制造这类水果使用了剧毒农药乃至违禁药物等的谣言,这种故意将个别极端案例扩大,以偏概全的说法,经由互联网发酵,最终可能导致这一类水果滞销,使果农蒙受惨重损失。

        有鉴于谣言的社会危害性,关注和参与辟谣,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当谣言出现的时候,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应该说清问题,讲清科学原理,揭示现象本质,去伪存真,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事实上,谣言传播的对象,往往是相应知识领域的“科学小白”,而对科学的诠释与科学方法的辨析,则应该是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拿手好戏”。这就要求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挺身而出,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事实和科学方法,循循善诱、通俗易懂地向公众阐明问题的本质。

        与此同时,将专业语言向公众语言进行“翻译”并传播则是媒体的强项。科学家和媒体充分合作,就有可能研制出好的“辟谣特效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时代,谣言制造者或传播者,常常运用公众不了解某些高技术、新概念的特点,炮制出耸人听闻的信息,再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力,使其广泛流传。如果说“谣言重复千遍,就披上了‘真理’的马甲”,那么,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就需要引导公众增强互联网思维,熟悉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占据这块重要的科普阵地,有效地剥掉谣言的“马甲”。

        然而,要真正遏制谣言的传播,仅单纯地从科学知识入手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应该将科学判断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教给公众。因此,辟谣不能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还要借着公众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度,积极传播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科学的能力,以及科学的精神与价值观。

        有鉴于这一点,辟谣和科普的目标也是相辅相成的。开展科学的、正确的辟谣,也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辨析能力、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互联网时代,在公共传播中,人人都应该有对传播出去的信息负责的觉悟,这应该说也是科学精神的新内涵。都说谣言止于智者,这个智者,就是有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和精神,同时能够挺身而出阻止谣言继续传播的公民。

        (作者:李象益,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奖者、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