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文化是各国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离不开人文纽带和社会土壤。14年来,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通过多姿多彩的人文交流,拉近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民的距离,为双方关系发展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平台,成为双方政治互信、经贸合作的丰富文化养分和精神基石。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不断加速推进,为中国-东盟更为紧密的合作注入新动力。东博会亦与时俱进,提速换挡打造升级版国际展会平台,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挖掘区域人文内涵,为增进双方友好互信,持续发挥深化互利合作的纽带作用。
构建多维人文交流枢纽
“东博会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政经结合的同时,坚持亦商亦文,提升包容性。展览是有边界的,而平台是无界限的,我们搭建的平台越大,合作的空间就越广阔。”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晓钦说,14年来,东博会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多维的人文交流立体枢纽。
在14届东博会中,共有69位中国-东盟国家领导人、近3000位部长级贵宾、60多万名客商、100多家商协会、148个“魅力之城”参展参会,展会期间通过了以《南宁共识》《南宁联合声明》《南宁倡议》命名的会议文件,促进中国-东盟双方理解聚同化异、达成共识、加深友谊。
“展会结合”是东博会的一大亮点,也是其不断开拓创新,打破“就展办展”局限的奋斗轨迹。从2004年首届东博会的“一展一会”发展到第14届的30多个会议、论坛及相关交流活动,东博会涉及文化、教育、旅游、卫生、科技、环保、智库、体育、减贫等领域,逐渐成长为多元立体的国际人文交流展会。
14年来,东博会促成了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中国-东盟青年联谊会、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中国-东盟企业家联合会等官方和民间机制在南宁集聚,形成经贸与人文相结合的复合型合作模式——“南宁渠道”,推进中国与东盟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释放人文合作经济红利
“邻里好,赛金宝。”曾经,古丝绸之路作为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如今,融入了全新内涵的“一带一路”,正为现代中国-东盟经济发展创造机遇,并不断释放合作共赢红利。
今年是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中国和东盟各国官方借此契机推动双方旅游合作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目前,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海外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每周有27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中国与东盟国家。
“旅游是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搭建民心相通桥梁的重要渠道,东博会举办14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东博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杨雁雁表示,东博会自2005年起,每年推出“魅力之城”专题,各国选择具有本国代表性的城市作为“魅力之城”,综合展示其在贸易、投资、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和商机。
在文化产业合作领域,东博会为中国与东盟在官方和民间搭建了良好的文化交流互通管道。14年中,通过东博会打造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东盟动漫展等优质品牌,大批中国-东盟文化产品成果“瓜熟蒂落”。
广西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彭钢表示,近年来广西通过举办文化展演,与东盟国家联合译制影视广播、书籍作品,拍摄纪录片、专题片等方式,大力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进入东盟市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市场“钱景”广阔。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上的深度合作,广西目前开工建设了20多个针对东盟的重要文化项目,并计划投入巨资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山水实景演出成为中国-东盟文化市场的先行合作领域。
打造坚实人文交流新支柱
“文化是中国与东盟重点合作领域之一。”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表示,中方愿意多方位支持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网络和平台机制建设,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夯实中国-东盟友好的民意基础。中方建议打造“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实现双方学生流动总规模到2025年达到30万人次的目标。
作为东博会的举办地,广西积极发挥与东盟国家人文合作的优势,通过合作办学、交流讲学和提供奖学金等,促进双向留学。目前在广西的东盟留学生有一万多名,约占东盟在中国留学生的五分之一,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民众也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东盟民间外交的生力军。
第14届东博会继续扩大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其间,第12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第5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2017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2017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内涵。
东博会正在以扎实的行动厚积广西与东盟合作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与东盟国家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扶贫、生态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中国-东盟坚实的人文交流新支柱。
(本报南宁9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万玛加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