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3日 星期三

    龙血荐轩辕

    ——评电影《龙之战》

    作者:左衡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3日 12版)

        1885年3月,清王朝老将冯子材在广西镇南关大败法侵略军,史称“镇南关大捷”。是役为晚清与外敌交锋中屈指可数的获胜记录,当时的法国茹费理内阁亦因之倒台。如今这段历史终于被搬上了大银幕,于今年8月4日与广大观众见面,这就是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影片《龙之战》。

     

        《龙之战》的片名很大气,同时也有非常浓重的隐喻意味。在最基本、浅表的语义层,片名的指称对象可以很容易地被理解为:中国,龙的国度与龙的传人,所经历的一场与外族之间的战争。对于冯子材,也对于当年风雨飘摇的清王朝,那一战的惨烈和历史影响完全当得起这个名字。当我们看罢全片,回头细想,会发现影片里的战争似乎不仅仅发生在中国边境,也不仅仅发生在中法之间,更发生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

     

        在笔者看来,影片主创采用了多种叙事策略相交织的手段来构建整体。冯子材的部分是正史,完成了英雄的塑造和历史观、价值观的表达。总之,《龙之战》将深刻的主题、饱满的内涵和充分的观赏性整合得相当圆熟,足以让不同需求的观众都能够获得满足。

     

        在更深的历史和文化层面,影片将镇南关战役提升到了历史反思的高度。尽管是一部战争片,甚至有大量的功夫片元素,其主旨实为文化之战。这两场或有形或无形,或明显或隐晦的战争,浓缩在那个时空的交接点上,镇南关大战也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战胜艰难困顿、不断前行的象征。

     

        影片烘托出冯子材绝不言退、砥砺奋发的精神。电影中多次表现出当时的清王朝积弱已久,对法军和法国政府妥协退让,不少民众畏外敌如虎狼,甚至对被俘获的北非佣兵报以看客的哗彩。战火已经烧起,从上到下却毫无自信。冯子材偏不信邪,他运筹帷幄,以高超的战略和战法,在与骄横强大的敌人斗争中先发制人,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打破洋人不死的迷信,他以耄耋之年,与看似巨兽一般的敌人决斗,并将其格杀。这场动作戏,由于老戏骨刘佩琦的出色表现,既有华丽的观赏效果,更激发出高昂的情绪。虽为虚构,但无疑也有历史真实的分量。《龙之战》实际上艺术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的自信,中华文明的自信,一定是建立在强劲的国家实力基础上的,同时也来自每个国人的自强、自信和坚守。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艺正在寻找新的叙事话语。如果从制作角度来看,限于时间和成本,《龙之战》还有些许遗憾。但作为一部国产历史战争片,它是一次在历史观方面有所突破的表达,呈现出新的形态,也为这一类型带来新的可能和想象。

     

        (作者:左衡,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