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

    师德的“魂根基源”

    作者:林崇德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2日 13版)
    光明图片/视觉图片

        【思想汇】

     

        教师节刚过,关于师德、师风的探讨再次引起关注。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2011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概括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1997年和2008年两个版本。1997年版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八条;2008年修订版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六条。

     

        新时期对师德的内涵和精髓有哪些新认识?本版今特组文进行探讨。

     

        师德是一个老话题,是一个常讲不衰的话题。讲师德并不是说教师的师德问题太多了,而是要进一步确立师德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理想信念是师德之魂

     

        魂者,精神也。灵魂,在一定意义上是个比喻,寓意指导和决定作用。师德,首先要有魂,要有一个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这就是理想信念。因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所以势必要有“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理想信念;有了理想信念,师德建设就有了方向,使师德高尚的教师,既能当经师,更能为人师。

     

        师德建设中教师理想信念的核心素质是责任担当。具体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二是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三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四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人民服务。

     

        只有这样,从大处着想,教师才能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从小处入手,教师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志存高远,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发展的思想。

     

    道德情操是师德之根

     

        根者,事物的本源也。平时我们常说“追根究底”,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师德,其根底在哪里?在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从规范上说,涉及三个关系: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即所谓“群己关系”,其中国家认同或热爱祖国是其核心因素;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又称“人己关系”或“人际关系”,其中孝道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其核心因素;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即自我道德修养,其中信心是其核心因素。从范畴上说,伦理学比较重视义务、良心、荣誉、幸福四种范畴;在当前社会,人们较重视的是仁爱、诚信、公正、公平、节操、良知等道德观念。从心理结构上说,知、情、意、行重视的是道德情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师德建设中教师道德情操的核心素质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具体内化与外化在处理好如下五个关系上:一是教师与社会的关系,要求热爱祖国,依法执教;二是教师与职业的关系,要求忠于职守,廉洁从教;三是教师与集体的关系,要求团结协作,严己宽人;四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求教书育人、甘当人梯;五是教师与自我的关系,要求以身作则,闻过则喜。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德施教、立德树人,用崇高的品格衬托出完美的道德情操的师德,是成功教育的根本条件。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里可表达两个含义,一是要完善师德,必固道德情操这个根,师德是道德情操在教师身上体现的职业道德;二是从“德育为先”出发,追根究底,遵循“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理念,也就是说,要想造就与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根必然追溯到教师的师德,以师德带动校风、教风、学风,去培育学生、感染学生,促进他们茁壮成长。

     

    扎实学识是师德之基

     

        基者,基础也。房有房基,地有地基,“邦家之基”,引申出“根本”一词;基者,又为“始”也,《国语·晋语九》中“基于其身”,又引申出“出发点”一词。师德之基,之始是扎实的学识。师德的目标是为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以知识为前提。

     

        师德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扎实的学识要求教师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要求教师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如果说师德是以道德情操为根底的职业道德,那么,作为师德组成要素之一的扎实学识就是教育的手段,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扎实学识的前提,而精湛扎实的学识又是践行师德的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扎实的学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奋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育方法。为此,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二是知识水平集中体现在教育创新;三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在于教师钻研业务;四是教育创新所需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质疑精神;五是教师的教育创新来源于教育科学的研究;六是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知识的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这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就是师德以扎实学识为基的道理。

     

    仁爱之心是师德之源

     

        源者,源头也。“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说明水流所从出,源远流长,关键在于源头。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所以仁爱之心是师德之源泉。我国历代教育家都从孔子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的“仁”字出发,把关爱学生或师爱作为师德的首要因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师的一种情感,又是教师的一种美德,也是教师的一种奉献。师爱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师爱的场所在学校,学校应该是爱的摇篮;师爱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关爱下成长。由此可见,师爱不同于父爱、母爱与情爱,它的性质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种一视同仁的爱。

     

        只有这样,有爱才有责任,师爱才能发挥它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功能。也就是说,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就实现了其根本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见,仁爱之心是师德之源,学生以教师的仁爱之心为感情基础,才能达到成长或成才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循循善诱,教导学生;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师爱的形式可概括为两种,可以表现在“生死时”,更多的表现在“细微中”。正如一位诗人所描述的那样,“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

     

        (作者:林崇德,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