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美丽宜人的生态馈赠,一边是“地无百亩平”的自然掣肘,在莽莽苍苍的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美丽与烦恼共生,人民在享受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同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制约。
安康市白河县有29.5万亩耕地,被700多条沟壑分割成25万块,支离破碎地“悬挂”在崇山峻岭之间,依山而建的县委大院甚至无法开进一辆汽车,自然环境成为白河县发展的“困局”和“硬伤”。为了招商引资,白河县城曾经不得已削平了3座山头、改道了4条河流,换来的仅仅是1000余亩平整土地和每亩高达20万元的土地平整费用。
现实困境倒逼出破解之道。2013年起,安康市提出“全域安康”的理念,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飞地经济’就是在允许开发的区域划出一块地方,提供给异地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来经营和使用。有了这块‘飞地’,异地生态地区的发展渴求得以承载和释放,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安康市市长赵俊民说,“我们通过土地集约、产业聚集,打破行政区划对资源配置的限制,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赢得生态红利。”
在土地资源集中、允许开发的月河川道和安康市高新区等地,安康市划出多个“飞入地”,然后让作为“飞出地”的五个生态县来开发和经营。
“‘飞出地’区县将工业开发和招商项目落户于‘飞入地’后,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机制,实现二者间的合作共赢。”安康市发改委“飞地办”负责人姚青臻告诉记者,“前5年,飞地经济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工业增加值等考核指标,全部计入‘飞出地’。后5年,‘飞出地’和‘飞入地’就按7:3的比例分享发展成果。”
占地3700亩的安康市高新飞地经济园区,是白河、岚皋、镇坪三县的“飞入地”。园区内主干道已全线贯通,一些标准化厂房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为避免争夺企业恶性竞争或重复建设,安康市各县的“飞地”都与所在地错位发展,共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截至目前,安康市5个区县的“飞地经济”园区,均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93亿元,签约项目49户,落地建设项目14户。
“飞地经济”有效改变了生态县的传统发展模式。岚皋县副县长郭国安说,过去岚皋县城仅有的一个工业园区号称有5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但实际只有200余亩可用于修建厂房。受土地限制,企业难以扩大规模,加之岚皋位置偏远、物流成本高,不少企业都动了离开的念头。有了飞地园区后,情况发生了逆转,企业有了好地段可供发展,岚皋县也不再纠结于为企业招商是否“开山找地”,而是将旅游作为该县新的发力方向,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表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中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安康市探索出的“飞地经济”,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为生态功能区腾挪出了更多发展空间,守护了一江清水。在此基础上,安康市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涉水农业、富硒产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从绿水青山中真正提取出“生态红利”。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