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3个“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这表明,学生选择选考科目必须“根据报考高校要求”。而无论是浙江高考选考科目“7选3”的35个科目组合,还是上海选考科目“6选3”的20个组合,都反映出新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性。
从上海和浙江两地的高考实施方案中可见,报考要求被细化为高校“分学科大类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学校,学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该项政策究竟对高校和高中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哪些影响?
1.报考要求体现三相同要点
2017年全国在浙江招生的高校约1360所,公布的选科范围涵盖专业2.37万余个,有500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而所有高校中没有设置选科范围的专业占54%,多为文理兼招或文科类专业。在设置了选科范围的高校专业中,设限选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2018年拟在浙江招生的全国高校,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涵盖2.49万个专业(类),不限选考科目的占55.9%,设限选考科目的占44.1%。选考范围为1门的占4.9%,2门的占8.2%,3门的占30.9%。对比2017的要求,目前仅有部分高校在选考科目范围上有细微调整。比如,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类”中增加了“技术”选考科目,环境科学类中增加了“化学”选考科目。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国际政治类、信息资源管理类的选考科目要求改为“不限”,新增的“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实验班”、设计学类,其选考要求也是“不限”。浙江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2017年选考科目为历史、思想政治、地理,2018年选考科目要求改为“不限”;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2017年选考科目为物理、技术,2018年选考科目要求改为物理,等等。总体上看,2018年的少数高校专业在选考科目要求上略有调整,但与2017年公布的相关选科比例基本一致。每年细微调整选考要求,估计会是高校的新常态。
从政策角度来分析,全国高校在2017年和2018年公布的报考要求中,都体现了三个相同的要点:第一,高校提出的专业选考科目是0门、1门、2门、3门,其中0门的比例超过了1-3门的总和;第二,不论高校提出的是1门、2门或者3门,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特长选考3门,但只要满足高校选考要求的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第三,如果高校未设置专业选考科目或者说设置的0门选考,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特长自主选考3门。
2.高校不同专业可以找到相应的学生,学生的选择权与发展机会得到丰富
关于积极影响,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高校专业的选考科目设置政策,保障的是文化考试的个性要求,必然影响高校的生源质量。另一方面,高校选考科目政策规定必然传导到中学教育,影响着学生的科目选择取向和发展方向。
从对高校教育的积极影响来看,首先,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规定为0门的影响,2017、2018年在浙招生的全国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为总专业数的54%与55.9%,这些专业主要是管理、金融、法学、艺术、法律、外语等。按相关高校解释,多数高校没提出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好处,是可以给高校专业留下文理兼招的自由竞争空间,丰富生源群体的学科多样化结构。他们担心设置选考科目,会人为限制生源群体数量与质量。新高考下,上海科目“6选3”选考组合有20个,浙江科目“7选3”有35个组合,这意味着学生群体被分成了20个或35个,每所高校都希望竞争每个群体的优秀生源,无疑需要自己设置的选考科目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以免某个群体的生源被自己的政策排除掉。因为这个自由竞争空间和生源多样化的群体,生源充足的学校专业和生源不足的学校专业,都可以招收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学生。
其次,高校选考科目为1-3门的教育影响。从2017和2018年公布的数据看,选择1门、2门、3门的总比例大致为5%、8%、30%左右,这些学科大多为纯理工类专业,少数为文理兼招类或者文科类专业。高校设置了选考科目,表示了这些选考科目是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要求的文化素养,他们希望招收到在规定的学科领域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要求的学生。查阅高校公布的选考科目,可以发现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在选考科目规定上差异极大。同样是外语类专业,有的高校规定选考范围为历史、思想政治、物理,有的规定为历史、思想政治、地理,有的规定为历史、地理、物理,有的规定为历史、物理、技术等。同样是工商管理类、金融学类、财政学类、经济学类,有规定为历史、物理的,有规定为物理、化学的,有的只规定为物理等。同样是化学专业,有的高校选考物理、化学、生物,有的选考物理、化学,还有的只选考化学等。同样是数学专业,有只选考物理的,有选考物理、化学的,还有选考物理、化学、生物的,如此等等。由于学生只要满足高校规定1科要求就符合报考条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不同科目要求,带来的会是不同高校间相同专业生源的不同文化素养,是高校自身专业的生源多样化结构,这对未来高校教学的针对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过,尽管高校相同专业有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高校专业内的学生文化素养结构会多样化,但凡是学生没选考的那些科目的文化水平,都会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性保障。
从对高中教育的积极影响来看,设置0门选考科目的教育影响。高校未设置选考科目,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与发展机会,这比较符合以生为本的高考科目选择性的改革理念。
在笔者2017年上半年对上海(教师146,学生868)和浙江(教师100,学生498)师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反馈中,关于上海与浙江高考科目方案实际体现了哪些教育理念?两地师生的一致选择是“促进学生学科兴趣、个性特长发展,增加学生选择权”,上海师生选择比例分别为62.33%和86.98%,而浙江师生选择比例分别为81%和70.16%。不过,这对这个年龄段普遍面临较大学习压力的学生而言,如何做好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还需要高中创造好的条件。到底新高考科目选择性方案给学生带来哪些积极影响?上海与浙江学生认为“可以将更多时间、精力用于优势学科的学习,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比例分别是46.66%与59.67%;认为“允许文理科目交叉选择,有助于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的比例分别为50.81%与52.33%;认为“考试时间相对分散,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能够缓解考试压力”的比例为48.27%与41.01%;认为“从‘只关注分数’向‘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与未来发展’转变”的比例分别为36.29%与23.52%。
设置1-3门选考科目的教育影响方面,2018年各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单科统计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3.9%;再次是技术涉及36.3%;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3.1%、17.7%、14.7%、12.2%。按照笔者2017年对上海和浙江学生的问卷调研显示,上海与浙江学生选择“传统文科组合(历史、地理、政治)”的比例分别为15.32%与6.07%,选择“传统理科组合(物理、化学、生物)”的比例分别为8.18%与28.45,而选择“文理科目交叉组合”的比例分别为76.5%与65.48%。
可见,高校规定的选考科目范围,已开始引导高中的教育教学朝着文理不分科的大方向发展,传统的文理文野与对立将逐步成为历史。
3.避免“趋易避难”,确保高中学科发展平衡
有观点认为,在多数高校专业尚未设置选考科目的情况下,特别对有几十万考生且高中资源有差异的省份而言,学生自主选考,可能会出现某些趋易避难的现象,甚至还可能产生部分老师担忧的那种选考物理等学科学生在某些学校出现下降的问题。在目前各学科具有相同等级比例的赋分政策下,在满足高校选考科目1门即可报考的政策规则下,某些能力强的学生选择学习知识起点要求相对较低的学科,一定程度上可能比选择知识起点要求更高的学科,或取得更高的成绩等级,极端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高中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大学的生源结构与质量。
这种观点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问题,主要是学科考试等级赋分政策有问题,比如认为选物理的优秀学生可能在赋分时得不到与之水平相对应的分数,理由是选物理的学生群体具有整体更高的学习能力水平。他们主张设立科目层次,设定不同的赋分权重,体现高中课程的学科起点与学科内涵。
我个人以为,不同的学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有其地位作用,很难说物理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定比生物、技术、政治等其他学科地位更高更重要。按照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结构,很难说学物理的一定学什么学科都更强。事实上,浙江科目模式把“技术”科目的地位,提升到了与“政史地理化生”同等的地位,越来越多的高校专业选考技术,既符合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的时代大趋势,也顺应了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全球教育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国际形势。在高考科目选择性条件下,各学科保持相同的等级赋分比例,目前仍是相对公平的评价手段。
不过,提出确保学科发展平衡问题,对于未来这一政策的发展来说,作为提前准备是有价值的。改革试点的各省市,未来有必要设立必要的预防机制以保持学科间发展的相对均衡性。从技术机制而论,建议在学生选考科目报名系统的计算机终端功能设计上,能够自动统计各学科学生比例,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总体比例,比如有观点认为不能低于改革前的文理4:6比例。另外,建议改变目前多数高校专业不设置选考科目的现状,尽量使设置选考科目的高校专业多于不限选考科目的高校专业,从而在全局上发挥高校选考科目对高中教育的引导作用。
(作者:刘清华,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GL128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