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8日 星期五

    吁,芋头

    作者:刘忠焕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8日 16版)
    雪窗煨芋又烹茶 吴谷祥/绘

        清人徐荣在《岭南劝农诗》注:“谤云:六月六,开芋屋,耕者切芋成粒,和米煮为饭,不全食稻也。”据此,乡邻间有了“六月六,开芋屋”的谚语。意即农历六月六以后,可以开挖芋头吃了。

     

        但吾乡人并不“紧嘴”,六月的芋头,苗壮叶撑,招招摇摇,薯块还在长个中。新鲜莲藕湖中采,白露芋头好尝鲜。到了白露前后,才会“开芋屋”,大吃特吃。

     

        《家政法》云:“二月可种芋也。”芋头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半岛等热带沼泽地,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甲篇说到了种芋头的事:“春日倳耜,次日获麦,次日薄芋,次日树麻,次日绝菹。”汉《汜胜农书》里也有种芋法的详细记载。而吾乡在正月里下完谷秧后,便已开始种芋了,农事赶得挺早。

     

        芋头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说文解字》里有很形象的说法:“芋,大叶实根,骇人者,故谓之‘芋’。齐人呼为‘莒’。” 当古人见到这种叶子宽大的植物时,惊讶道:“吁,叶子真大!”待挖出了滚圆的根块,又惊讶:“吁,根块真大!”于是,这种植物便被叫作“吁”,这是其得名之源。去掉口字旁,加上草字头,成了“芋”,以示其为植物。

     

        芋头还有不少别称,如《史记》的蹲鸱,《汉书》的芋魁,《汉书》颜师古注的芋根,《别录》的土芝,《种芋法》的芋奶,《中国医学大辞典》的芋艿等。其中最有故事的当属“蹲鸱”。《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这个“蹲鸱”就是芋头——远远看去,就似有一只蹲着的猫头鹰,好骇人。这个“蹲鸱”,毕竟是猛禽,到了唐玄宗时期,中书令萧嵩负责注释皇本《昭明文选》,编写团队里有个文士叫冯光进,觉得“蹲鸱”叫法虽生动却不通俗,索性改名为“着毛萝卜”。只不过,这个“着毛萝卜”,虽通俗却又啰哩啰嗦,最终没有流传。

     

        看来,名称是不能随意而为之的。张平真在《中国蔬菜名称考释》里说,蔬菜和野菜的命名有规律,大体上是依据其形态特征、栽培特性以及食用器官的名称等因素,综合运用了谐音、讳饰、借代、拟物,以及夸张和方言的各种构词手法逐一形成的。

     

        当然,一些名称,又会因为不同地域人们的认识角度、方言习惯的影响,而造成异称。如江东一带的百姓,从芋头生长的环境和叶子特点角度,称小芋头为“土豆”。江西的人们更侧重于其根部的特点,叫“土卵”。福建一带,把大的芋头叫“芋母”,而浙江一带,因方言称母亲为奶,因此称芋头为“芋艿”。吾乡是客家乡村,先祖从福建迁居过来,称“芋头嫲”。还有,“齐人呼为‘莒’”,说明芋头的产地,不仅仅局限于南方,山东也有栽种。

     

        愚以为,多了解一些别地的方言俗语,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对读古书也是有好处的。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北方人来到南方,见了芋头,以为是荷,惊呼起来:“南方人真厉害,竟然把荷花种到了地上!”

     

        我也出过这样的洋相。电视里面说陕北一农户靠卖“洋芋擦擦”发了财。我说,陕北那么干旱,也有芋头?后来才知道,他们说的洋芋,是马铃薯,而非芋头。

     

        (作者:刘忠焕)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