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厦门会晤落幕,我也即将挥别鹭岛。
来到厦门的第一天,天气突然“变脸”,刚刚还是烈日炎炎,转瞬间就下起了雨。但当我打开会务组为每位中外记者准备的媒体包时,却发现里面贴心地放了一把雨伞和一副太阳镜,在后来几天的工作中这两样物品成为出行必备。
志愿者温馨周到的服务,为“金砖”烙上了闪闪发光的厦门印记。新闻中心是中外记者采访、写稿的大本营。在这里,有一批身着蓝白制服的志愿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志愿者吴晓灵是厦门大学大二的学生,她两手交叠放于身前,挺拔地站在过道,每当有人从面前经过,她总是点头微笑致意。厦门会晤是国际盛会,作为志愿者能够为国际友人提供服务,吴晓灵告诉记者,她感到十分荣幸。
新闻中心工作台左侧是外宣品展示区,放置了中、英、俄、西班牙等多种语言译本的书籍、明信片以及音像制品,专门介绍金砖国家的情况以及厦门的历史文化。采访之余,中外记者们都被这些精致的文化产品吸引,展示区前人们络绎不绝。
习近平主席说:“30多载春风化雨,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场国际盛会中,中外记者都感受到了厦门的“高素质”和“高颜值”。
(本报厦门9月5日电 本报记者 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