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3日 星期日

    加强语言教育,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王树瑛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3日 12版)

        在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对语言的需求是多层面、全方位的,对语言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一方面需要大量精通“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主体语言的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国际汉语推广人才以满足越来越旺盛的汉语学习需求。但由于我国外语教育长期主要聚焦于欧美语言,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准备不足,无论是语种数量还是可用的外语人才都十分有限。因此,大力加强语言教育,着力培养各类语言人才是当前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一,逐步增加非通用语的语种数量,培养非通用语人才。

     

        目前我国外语教育语种储备不足,而且比例失衡,英语一面独大,其余的也主要集中在法语、德语等10余种西方语言,这显然是极其不够的。要着力解决好外语语种教育分布不合理的问题,逐步增加语种数量,当前尤其是要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相关语种的教育,解决当前非通用语语种人才匮乏的问题。

     

        为缓解非通用语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可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部分高校合作,聘请外籍语言教师,同时定期将优秀学生送出去交流学习,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可增强人才培养的效果。同时,要发挥地方优势,各省(区)市可根据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将不同的小语种确定为各自优先发展的语言。如,新疆与中亚国家相邻,可以开展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塔吉克语等的教学;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可以增加面向东南亚的印尼语、马来语等的教学。

     

        第二,创新语言教育模式,培养多层次外语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必须创新语言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的语言人才。在服务“互联互通”建设过程中,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需要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因此,要转变以前“重语言轻文化”的观念,改革和完善外语专业教育,加强外语教育中的国别区域知识教学,开展和促进跨文化的语言教育,与相关国家和地区采用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全面人文素养、中外贯通的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对工程技术、经贸、法律等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不仅要求他们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且要求他们能熟练掌握工作目标国家和地区的语言,这需要加强公共外语教育和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如法律、经济等)的专业化外语教育,着力培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使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对广大涉外人员,特别是跟所在地打交道较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加强语言学习,努力提高基本语言能力和沟通交际技能。

     

        第三,强化短期培训,培养急需外语人才。

     

        专业外语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对“一带一路”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周期长、系统性要求高,培养的人才数量又有限,一时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一些中资企业就曾因为语言人才缺乏而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对此,相关企业可根据投资、贸易、交通建设、旅游等的实际需求,与有关高校合作,采取短期培训、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企业所急需的外语人才。同时,还可学习借鉴一些有益的语言培训经验。例如,美国始于2002年的语言旗舰项目,要求获奖者到对象国学习之前在国内参加语言强化训练。这种高密度、高强度的短期语言课程,一般要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接受近800学时的培训。其实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曾采用这种方式为出国人员进行语言集中培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方式完全可以用于培训“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语言人才。

     

        (作者:王树瑛,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