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

    慈善就必须“一块钱”都经得起打量

    作者:王子墨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31日 02版)

        【新闻随笔】  

     

        这两天,很多网友都被一项由腾讯公益发起的公益活动——“小朋友”画廊刷屏了。在这项活动中,有许多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精智障碍的小朋友的画作。进入页面,可以看到36幅画,来自25位“小朋友”;这些画的作者最小11岁,最大37岁,大部分“小朋友”都是20岁或30岁以上;每幅售价只有“1元”。只不过,被“买”下来的画并不能带回家,而是可以保存成为手机的壁纸。网民的参与度颇高,5小时即筹集到了1500万元。

     

        但很快画风突变,有关该活动的质疑接踵而来。有网友“爆料”:投资商是捞钱的,孩子连十分之一的钱都拿不到。也有网友质疑活动违反“慈善法”,缺乏相关证书等信息。还有网友怀疑这些画作并非出自自闭症儿童之手,恐由他人代笔,并且有将自闭症儿童过度美化之嫌,反而不利于对自闭症儿童的清晰认知,妨碍对其救助。

     

        截至目前,这些疑问有些已得到解答,有些尚待确认。有些网友表示活动有疑点,怀疑又是类似“罗尔事件”这样有瑕疵的慈善,对此表示警惕,并静待“新闻反转”;也有网友深感如今慈善还要谨防上当,做好事为何如此之难,需要如此神经紧绷、战战兢兢?

     

        其实不必丧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这才是当前慈善活动的常态。客观来说,国内慈善发展程度尚谈不上十分成熟,去年刚刚公布了“慈善法”,主办方对相关法条及细则恐怕仍不够熟稔,而如今常见的网络慈善也在不断创新形式,客观上留下了试错空间。由此出现种种细节上的纰漏,只要能够及时纠偏与澄清,倒并不见得必然影响活动整体的成色。

     

        而如今越发常见的网络慈善本身,也已经成为检验社会整体理性的试纸。虽然有人质疑在慈善活动中那些挑刺的声音是在“捣乱”,是心态“阴暗”,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理性成熟的标志。大规模的社会慈善,它与现代社会的基本伦理是相通的,即一旦民众的财产汇聚起来,便成为公共财富,作为公共财富,则每一个铜板都应经得起打量,都不应被虚掷浪费。要反复地追问其下落,考察其过程,回访其效果,确保其实现捐助人的初衷。

     

        由此,不妨乐观地看待如今慈善行为中那些瑕疵被反复打磨的过程。每一次针对瑕疵的质疑与补缺,都是一次常识的普及。相比于无数普通个体自发的善念,看似冰冷严苛、令人不能自行其是、确保善款有的放矢的制度,才是善意更高级别的呈现。从情感冲动走向制度保障,这也是国内慈善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这次“一块钱购画”,在短短的5个小时即募集到了1500万元,可见中国社会所蕴藏的巨大的慈善潜能。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的民间社会就不乏行侠仗义的文化传统,而朴素的情感,在现代社会还须辅以较真意识。毕竟,没有任何一点善念是可以被辜负的,没有任何一笔善款是可以被挥霍的。由此,我们对于该构建怎样的慈善景观,也当由此为逻辑起点,逐渐清晰起来:慈善可以是声势浩大的,也可以是静水深流的,但必须是一清二楚、纤毫毕现的。

     

        (作者:王子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