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8日 星期一

    “家门口”服务提升民众幸福感

    作者:胡印斌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8日 03版)

        【光明时评】   

     

        如何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据报道,今年起,上海市浦东新区通过推动教育、卫生、民政等19个部门7大类服务资源下沉到村居,在全市率先试点建设“家门口”服务站。诸如就医记录册领用补换、社保业务受理、居住证办理、证件人像采集等事务都能就近办理,同时还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入驻服务站。

     

        将各种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送到居民的“家门口”,不仅解决了社区民众办事难、跑腿多的痼疾,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以往行政资源条块分割、高高在上的问题,民众就会得到切实的便利,上海浦东的这一探索令人眼前一亮。

     

        根据以往的权力分配格局,许多社会服务资源掌握在教育、卫生、民政、医疗、公安等多个部门,分散办理,且大多聚集在县区、街镇层面,老百姓需要办事时,往往出现搞不清门类,三番两次跑冤枉路的情况。即便找对路了,也会面临种种“找不到人”“路太远”的麻烦。甚至由于办事较为烦琐还催生了诸多附着于行政机构、专门收钱办事的中介机构等。

     

        上海浦东新区此番认真清理公共服务资源,并列出包含42个项目的服务“清单”,一体下沉到村居终端,与老百姓面对面互动,直接办理,无疑是一种简政放权、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积极努力。不仅权力得到了重塑,找到了服务的对象,老百姓的很多问题也得以在家门口解决。因为有了服务站这样一个新的“权力中心”,也必然会吸引其他各种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的进入,诸如“万有集市”菜场、“社工助手”系统、“点帮帮”服务平台等,均极大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求。根据规划,到2040年,上海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可达覆盖率将达到100%。而“家门口”服务体系正是“15分钟生活圈”的基础所在。

     

        民生无小事,小事办好了,整个社会的幸福获得感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很多时候,政府向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特别要注重服务送达的方式和路径。现实中,民众因为不便而不满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也滋生了不少戾气与矛盾。村社是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组织群众最有效的基本平台,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起着基础作用,也是难点与重点所在。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就应该“化零为整”“权力下沉”,将更多的民生服务“送货上门”,纾解民生困扰,真心实意服务民众。从这个意义上讲,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站不仅仅是探索社会治理的“上海方案”,也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向意义。

     

        (作者:胡印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