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8日 星期一

    汉冶萍公司:中国近代工业的光荣与梦想

    演讲人:周积明 演讲地点:湖北大学 演讲时间:2017年6月

    作者:周积明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8日 16版)
    周积明 1949年出生,湖北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冶萍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清代思想文化、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兼事中国文化史、近代社会史研究。著有《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等。
    汉阳铁厂车间遗址,目前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汉冶萍公司。 资料图片

        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由此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工业体系的建立必然先走“技术移植”的道路。但是,“技术移植”并非中国近代工业建设的单向道。起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的还有近代中国人利用后发优势的开拓创新、奋起直追,以及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决心。

     

        1908年,清朝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成立汉冶萍公司。百年来,人们多半去批评它的选址错误、衙门作风、大借日债,检讨它的种种失败,却很少去挖掘它的精神遗产,忘却了它曾经以坚毅、拼搏、自立自强,创造出一段光荣的历史令世界瞩目。

     

    中国制造之权舆,外人观听之所系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19世纪末,西方已进入“钢铁时代”。钢铁工业是近代工业的主导部门。钢铁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西方国家的近代工业日新月异,“富强遂甲天下”。而此时的中国,面对西人强大的钢铁优势,处境十分窘迫。新兴的洋务企业日需大量钢铁,民间所产土铁多不合用,不得不取自于西人,其结果是“动靡数百万”。“即洋针一项极小之物,计每年进中国者,值洋七十余万元”。“以致外洋之黄金日富,中国之黄金日少”。更严重的是,一旦有事,洋人煤铁不来,各工厂废工坐困。煤铁工业直接控扼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咽喉。

     

        随着洋务运动深入开展,铁路的兴建提上了议事日程,而铁路又是耗用钢铁最多的领域。自开煤铁、自炼钢铁,在中国发展本土钢铁业,遂成为朝野上下强烈的呼吁和愿望。盛宣怀说:“当今之世,非大举炼铁不足以立国。”“中国不欲富强则已,苟欲富强,非大举炼铁不可。”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最深刻认识。

     

        张之洞、盛宣怀就是在此历史关口,登上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舞台。1894年张之洞创建的汉阳铁厂开工投产;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两人“承上启下”,联手开辟了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成为当之无愧的历史功臣。

     

        汉阳铁厂创办伊始,人们就意识到它的地位和价值重要。醇亲王、庆亲王、载泽联合署名给张之洞的电报称:“来电煤铁有恃,欣慰难名。此举为强弱转机。”陈宝箴致张之洞电报说,汉阳铁厂“诚中国第一大政,我公生平第一盛业”。1896年,户部在《复奏湖北铁厂招商承办折》中,更高瞻远瞩的指出:“湖北铁政一厂为中国制造之权舆,亦为外人观听之所系。”这一论断,最为中允。

     

        所谓“制造之权舆,外人观听之所系”,实际上说了两件事,一个是中国制造的发端,一个是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汉阳铁厂建厂之初,便以其宏伟的景观为西人所瞩目。《中国十大矿厂记》记一位外国观察家的记录:“登高下瞻,使人胆裂;烟囱凸起,矗立云霄;屋脊纵横,密如鳞甲;化铁炉之雄杰,碾轨床之森列,汽声隆隆,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观于斯厂,即知研究西学之华人,经营布置,才略不下西人也。”

     

        美国驻汉口领事查尔德参观汉阳铁厂,印象深刻。他称赞说:“这企业是迄今为止,中国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的最进步的运动,因为这个工厂是完善无疵的,而且规模宏大,所以就是走马看花地参观一下,也要几个钟头。”

     

        这都是中国传统社会从未有过的恢宏景象。更重要的是,这一景观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张之洞称汉阳铁厂的建厂,是“中华创举”,其言甚有眼光。

     

        汉阳铁厂建厂后,生产的产品一度因含磷过高而影响质量。盛宣怀接手后,派出李维格赴欧洲考察学习,回国后,废弃贝色麻酸法,改用马丁碱法之炉以去磷质,“十余年未解之难题一朝涣然冰释”,产品质量焕然一新,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民国元年的《东方杂志》记载:汉冶萍公司生产的铁在美国试销时,美国人“骇异宝贵”。因为洋铁加锰太少,使用时常有剥落之虑。而汉铁含有天然的锰,冶炼时还加锰矿,所以产品“刚中兼柔,锉削如意”。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品牌,汉冶萍公司产品屡屡参加国际博览会与国内各种展览会。1902年8月,汉阳铁厂的产品参加日本第五回内国劝业博览会,“汉阳铁厂所出矿质及熟铁熟钢之类人工物巧类皆大有可观”。1902年12月,汉阳铁厂的产品参加大阪市博览会,汉阳铁证局所制各品得到好评。1911年汉冶萍公司出品的矿产参加意大利罗马美术会,获得最优奖。

     

        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汉冶萍公司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参观。美国实业团、日本贵族游华团、日本议员团、德国喜望公司都在汉冶萍公司留下游历行踪。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铁路工程进修科、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工业学校、北京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科、武汉各高中,相继派出学生到汉冶萍观摩。

     

    自立自强的民族情怀

     

        汉阳铁厂与汉冶萍公司的开创和建设,是要在传统中国的经济土壤、文化土壤中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备极艰难。张之洞说:“开办以来,巨细万端,而皆非经见,事机屡变,而意计难周。”他的话饱含艰辛和酸涩。

     

        汉阳铁厂的建设,从购买设备,聘选局员、确立厂址、筹措资金,到铁矿与燃料的供给保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气力。更有朝廷高层“或虑年年需款,沿以为常;或谓即炼成钢铁,亦无大用”,动生掣肘。张之洞感叹,“此项工程之艰巨,实为罕有”。“经营积年,心力交困”。盛宣怀面临的情况同样如此。1907年8月29日他致函张之洞说:“端绪万千,悉相联贯,艰险情状,笔难罄书。”次月,他在奏折中描述经营汉阳铁厂的种种艰难:“煤焦种种迂远,机炉刻刻停修,轨价处处亏蚀,贷息年年递增,外状颠危,内容煎迫,官商望而却步,道路闻之寒心。”在后来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他又回顾说:“此事艰危,实非寻常实业可比,鄙人一生名誉几致毁尽。今虽转危为安,然心胆俱裂矣。”

     

        从汉阳铁厂到汉冶萍公司之所以能砍开荆棘,杀出血路,是因为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们。这就是拼搏、坚韧、担当、自立自强。

     

        拼搏是汉冶萍人对公司精神的自我表述。汉冶萍公司高级职员杨学沂在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上总结说:“汉冶萍厂矿总理、协理艰难困苦,不仅将全身精神贯注在厂矿中,直以性命与煤铁相搏,是真所谓商战。”李维格描述他从欧洲考察回国后,改造汉阳铁厂的炼钢技术,“激励同人勇往从事,胼手胝足,四年苦功”。他说的“勇往从事,胼手胝足”也是一种拼搏。

     

        坚韧二字也是汉冶萍人自我激励的力量。当汉冶萍面临极为艰难局面时,李维格给盛宣怀去电:“格正咬紧牙齿坚忍到底。”盛宣怀、李维格致汉冶萍公司股东函也以“坚韧”鼓励大家:“唯念时局艰难,凡有血气者不得不各认办一份内之事,坚忍到底,以蒇厥役。”这种坚韧,实在是做大事、创大业必须具有的精神。

     

        担当是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张之洞谈到汉阳铁厂的建设时说:“事事艰难,夙夜焦急,不可名状。唯以此事为自强大计所关,不敢不身任其难。”盛宣怀则有“拼此老命,一身肩之”的决断之言。

     

        自立自强是一种民族主义情怀。从张之洞、盛宣怀到汉冶萍公司上下,都往往将汉冶萍放在世界格局中考量。因此,张之洞称湖北铁厂是“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盛宣怀说:“汉冶萍为东方杰出之一事,震动欧亚。”汉冶萍人有极大的抱负,他们的目标,他们的梦想,是自立于世界钢铁工业之林。王锡绶在汉冶萍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上说:“西人称嘉南奇为钢铁大王,安见我国前途不再有钢铁大王继起乎?”杨学沂向股东演讲:“成就中国独一无二之实业,使西国钢铁托拉斯知东方骤然出一个劲敌”。李维格满怀信心的宣布:“汉厂新轨,愿与英、法、德钢轨一较,孰为佳胜?”他们的言语,无不怀抱与欧西抗衡的雄心。在近代中国军事一再败于西方的惨痛前,汉冶萍公司以煤铁角胜于世界市场,是对中国尊严、中国民族自信的一种拯救。

     

        1908年10月25日,李维格在汉口商会作了一次激情洋溢的演讲。演讲终结,他动员汉口商业界:“请君助力翻东半球阛茸之旧局,作西半球灿烂之奇观,群策群力,齐向煤铁世界展动地惊天之事业,此则维格所朝夕祷祝者也。”汉冶萍人的宏大抱负和他们饱含民族主义的美丽梦想,在这段演说词中淋漓尽致。

     

        拼搏、坚韧、担当、自立自强,这就是汉冶萍精神。与西方钢铁业相抗衡,角胜于世界之商场,这就是汉冶萍人的梦想。

     

    历史的启示

     

        汉冶萍公司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时局扰攘,日债沉重,但最重要的是始终未能得到国家的支持。

     

        张之洞曾经呼吁:“泰西商务,皆是公家极力护持,凡有大商银行势将不支,则出巨帑以济之。况中国创开之举,尤须扶持。”李维格以日本钢铁业为例,强调国家支持的重要性:“日本之煤铜各矿,其初办亦失败居多,后得国家维持之力,始转败为胜。”但在中国,汉冶萍公司却未能得到这样的扶持。

     

        在资金方面,钢铁工业需要巨大投入。盛宣怀诉苦说:“煤铁矿厂之难办,无以复加。冶铁、萍矿外人甚艳称之,然已十年苦工,糜款两千余万之巨,尚在方兴未艾。”但从张之洞到盛宣怀始终不能得到强大的资金支援,只得东拼西凑、左右腾挪。清政府在汉阳铁厂建厂之初,预支邮传部轨价二百万两,但却必须每吨捐银一两抵还官款。其结果是“华商股款付入,官利即起”,“方在购机建厂而即须付利”,由此影响到华商投资的积极性。公司因此一直债多股少,不但付利,兼须拨还债本。而日本的铁厂,悉属官办,无须计息。

     

        在市场上,“中国无船厂,无制造各工厂”,汉冶萍所出钢铁,一方面以国内铁轨为最大销路,另一方面出口,以黑铁换黄金。但是,国家“于洋钢进口则豁免之,华铁出口则重征之”,与西欧各国适成鲜明比较。西欧各国一方面保护本国钢铁事业,“加重进口税使外铁不能侵入”。一方面对出口加以支持,“如德国者,钢铁尚有出口之补助”。汉冶萍因此在钢铁市场上遭遇强大的对手。李维格抱怨说,政府似乎故意放洋轨进中国“以与汉厂斗”。他因此疾呼:“再接再厉全在国家之大力保持。”

     

        影响汉冶萍招股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华商多以官夺商业为惧”。“但恐过好之时难保不为国有”。国家不是以工商业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反而成为工商业者心上的阴影。

     

        如果说晚清时因为张之洞和盛宣怀的特殊地位,清廷虽不能相助,但不至有意打击,则民国初年的政府确是“专事摧残”,当汉冶萍求助时,“辄曰此某某个人之事,毋庸帮他,于是某某用十分功夫不能得一分效力。”在这样的社会生态环境下,汉冶萍的失败可以说是命中注定。

     

        百年已逝,今日中国已经从一个后发的“钢铁小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钢铁大国”,汉冶萍公司的梦想早已实现,但是,汉冶萍命运仍然给今人留下历史启示。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国防能力的支柱产业,这一地位从汉冶萍时代到今日都不可动摇。汉阳铁厂从一开始创办就以独立自主、不仰给于外人为宗旨。张之洞在一封电报中说:“光绪十六年正月海军衙门来电,‘总以无一仰给于人为断’一语,坚定恳切,洵为不刊之论。若仅云‘杜塞漏厄’,犹其浅焉者矣。”

     

        虽然时易世变,当代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国际格局、国家需求、发展环境、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国家作为钢铁工业的支持者,仍然极为重要。只有以国家为强大的后盾,中国的钢铁工业、民族工业才能延续汉冶萍以来民族钢铁工业的血脉以及精神遗产,砥砺奋进,走向新的未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