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像违法乱纪这样明显的过错,而是因为不作为或是不胜任被“摘帽”,其中有推进项目不力的乡镇主要领导,有评议较差的副局长,有考核连续三年末位的副科级领导干部……半年时间,10名县管领导干部被免职、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另有56名干部被提醒函询、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日前,浙江省常山县委组织部公布的一组数据,在这个只有34万人口的小县引起强烈震动:只要不犯大错误,领导位置就能一直坐下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下”的渠道偏窄,是干部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常山县在拓宽干部“下”的渠道的基层探索中,把“下”的对象从之前的违纪、健康原因拓展至不担当、不作为、不适应岗位的对象,实行末位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每年按照县管干部、中层干部、一般干部总数各1%左右比例刚性实施末位管理。同时,把功夫下在平时,加强日常考察、考核和监管,不搞年终一次性“算总账”,真正让干部“能下”成为常态。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常山县委书记叶美峰说,干部“能下”最终还是为了推动工作,因而以什么标准“下”,“下”后怎么办,将来怎么用,必须全盘考虑。为此,常山县出台《“严管干部、淬炼铁军”末位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并以此为核心建立相关配套制度,涵盖干部“下、管、上”全链条,形成制度闭环,一管到底。
“下”,要下得合法合理、下得让干部服气。哪些干部应该“下”?常山县坚持“开大门、走大路”,确保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亮出红线,交办任务严重滞后、拖延,热衷找关系、“拉天线”,本职工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等12条“负面清单”,一旦触及直接进入末位管理名单。定下标尺,31项量化扣分指标,由各责任单位按季提供信息,扣分超10分即列入不适宜担任现职建议名单。反向提名,由主管领导实名提名其分管领域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建立反向提名信息库。开门评议,走出机关大院,让群众和服务对象来评价干部,评价差、反映问题突出且情况属实的,列入末位管理名单。同时,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并给予干部本人复核、申诉的权利。
“下”的干部有情绪在所难免,放之任之,可能给今后的工作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而如果引导得当,就会转化成提升工作的强大动力。为此,常山县对“下”的干部实行“新起点”计划,采取跟踪帮教、谈心谈话、一线重塑、专项考察等多措并举,将干得好的干部重新提拔重用,让他们既受惩戒又受鞭策,尽快调整心态,放下包袱,重怀热忱投入到工作中。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庸官、懒官、太平官没有了生存空间,一支“德才兼备,敢担当有作为”的“常山铁军”初步建成。
(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胡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