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报道】
“科幻文学独有一片秘境,通往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也通往别处他乡,天生的跨越性使其得以摆脱局限,书写全世界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触及人类文明的集体经验。”上海国际文学周总策划、作家孙甘露这样为今年文学周的主题“地图与疆域:科幻文学的秘境”解题。
科幻文学关注人类命运
“与传统主流文学聚焦个体命运相比,科幻文学可能更倾向于探讨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例如获2015年雨果奖的《三体》,讲述的就是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交流博弈及其在宇宙文明中兴衰的历史进程。”在16日举行的文学对谈活动上,青年作家王侃瑜向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王晋康和英国科幻作家保罗·J·麦考利、理查德·摩根提出了这个话题。
保罗·J·麦考利认同这一看法:“科幻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它不太会讲述真实的历史人物的故事,而更为聚焦气候变化、环境变迁、人工智能等问题对人的影响”。
理查德·摩根认为,虽然自己没有直接写过人类命运这一宏大主题,但由于科幻文学关涉众多人类前沿技术,任何关于个体的故事,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整个人类经验的缩影。
在Alpha Go成功战胜围棋选手柯洁后,王晋康曾构思过一个故事:一位围棋选手与科学家产生了争论——既然相信进化论,为什么要发明人工智能这样的东西?既然人工智能是万能的,那么什么时候它能具备直觉、创造力、爱情和信仰?王晋康隐隐感到,人工智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未来的环境和科技将会怎样影响人类,人类会对此做出什么反应,这些正是科幻作家感兴趣的话题。”理查德·摩根说。
“对科幻作家而言,创作的最大意义不是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尽自己所能,审视别人还没有想象过的未来。”理查德·摩根说。
《三体》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在国际文坛受到关注,一批作品摘得雨果奖、星云奖等国际大奖。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科幻电影的流行等,将更多的目光吸引到了科幻这个主题上。
“今年的文学周聚焦科幻文学。科幻文学虽然是一种类型文学,但其中也有丰富的内涵,既基于科学的发展,也是人类想象的发展。”孙甘露说,“作为重要交流平台的上海国际文学周,致力于促进更多外国作家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文学‘走出去’。今年31位海内外嘉宾将参加包括主论坛、诗歌之夜在内的近50场文学交流活动。”
在15日晚举办的“地图与疆域:科幻文学的秘境”主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的作家齐聚一堂,以“疆域”为关键词,共同讨论世界科幻文学版图未来的可能性。在一周之内,还将有“历史、科幻、化身,‘变成另一个人’”“跨文化与跨媒介的科幻”“当人工智能消灭人类以后”“穿越时空的对话”“过去与未来之间”等多场跨国文学对谈“上演”。
科幻作家陈楸帆表示,本次上海书展文学对话的“火爆”程度超出想象,来自“纯文学”界前辈对科幻文学的兴趣也是始料未及的,“我相信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必然是反映时代精神、反映文化方向的文学,科幻文学在中国能走多远,取决于科幻创作者们能够多深入地思考现实与想象、科技与人性、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三体》获国际大奖,给中国科幻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但这绝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越来越多的作家愿意来到中国,探秘这个在他们看来仍然神秘的‘疆域’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包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奈保尔、法国作家克莱齐奥、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内的外国作家,都曾来到上海国际文学周,与中国同行交流关于对文学、技术、东西方文化与生命的认知。我想,这既是上海国际文学周努力的成果,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国家,文化吸引力日益增长的体现。”孙甘露说。
(本报记者 颜维琦 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