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8日 星期五

    长城保护如何与涂鸦文化共存

    作者:邓海建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8日 02版)

        【文化评析】

     

        长城上刻字,屡禁不止。近日,一组名为“八达岭长城遭刻字,有大量英文”的照片在微博上流传,引发网友热议。八达岭景区回应称,目前景区拥有自己的执勤队伍,文管科人员也会每天沿着长城巡视,制止游客乱涂乱画。

     

        历史文化景点为“刻字留名”所伤,并非个例。从古埃及神庙到意大利古罗马大剧院,都留下了一些游客“到此一游”的痕迹。“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刻字行为对抗的是个体的渺小感与微弱的存在感,或者是古时文人雅士的流风遗韵使然,令今人误以为随便画两笔是很风雅的做派。

     

        早在1987年,八达岭长城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颁布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从事刻画、涂污、损坏等危及长城安全的活动,违者应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只是,14年过去了,举证难、执罚难、处罚轻,善政与善治之间隔着不小的距离。最尴尬的例子当属2016年10月,前来北京参加NBA中国赛的火箭队、鹈鹕队两支球队的球员到慕田峪长城游览。随后,有球员在微博上传了一张照片,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长城砖上刻下的名字和球衣号码。公众忍不住想问的是:刻字不要紧、炫耀也不要紧,关键是,然后呢?怕就怕没有“然后”了。

     

        靠人力来管、靠技术来防,终究不如内心律令高悬。于此而言,根治长城上的“刻字乱象”,眼下起码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相关法律制度,提升破坏成本,使游客不敢随意刻字。二是加大执法与宣传力度,使游客知情于刻字行为的违法性、危害性,以典型案例让文物保护的刚性成为“看得见的公平与正义”。毕竟,以法律的力量捍卫长城的完好,比道德谴责更可靠。

     

        山川秀美、风景撩人,激情闪过之处,有涂鸦刻字的冲动也是人之常情。再说,如果没有刻字文化,中国古代题壁诗亦会荡然无存。其实,苏轼《题西林壁》等名篇大概就是兴之所至的“刻字”。那么问题来了:游客激情澎湃,想要抒发情怀,该往哪儿写呢?2014年,慕田峪长城景区曾设置涂鸦专区,供游客自由涂写留名,可谓“变堵为疏”的一种尝试。景区也好,城市也罢,如果都能在禁止刻字之外留有涂鸦的“缓冲区”,疏堵结合,不仅有助于解决“乱刻字、乱涂鸦”的难题,而且也有益于文化创意的奔涌。

     

        一句话,严肃的长城保护与活泼的涂鸦文化应有各自安好的空间。

     

        (作者:邓海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