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AHST)创刊号8月10日发行。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史领域首个英文期刊,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科学出版社合作创办,该所所长张柏春教授与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所长尤尔根·雷恩共同担任主编。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其科学技术传统在人类历史上可谓独树一帜。研究中国科技史,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科学技术的诞生和演进,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传播。中国是国际科技史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新发现和史料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了很多新成果、新观点,外国同行和读者迫切希望了解这些进展。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很多国际同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传统,主要还是通过李约瑟几十年前出版的专著,而其中的一些观点及其论据已经陈旧。
为什么中国科技史学者们大量的研究成果不能被国际同行知晓和吸收?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中国学者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用中文发表。这里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说中文论著或中文期刊不好,但英语毕竟是国际学术界的主要通用语言,而中文论著和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小是一个现实情况。
从国际范围内来看,保守估计约有百种以上科技史专业期刊。这其中,除了英国、美国等传统的英语国家外,日本、印度等国都主办有英文科技史期刊。而我国却一直没有英文科技史期刊。这种情况极大地约束了我国在国际科学史学科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我们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极不相称。
回应国际科技史界的关注和需求,让国际读者准确理解中国科技史发展,创办英文科技史期刊就成为当务之急。CAHST的出版,将改变我国在英文科技史期刊中的缺位局面,补上中国板块,使这一学科发展更加健全。
我们希望将CAHST办成一种高起点的学术期刊。为此,编委会由来自不同国家的科技史学家和汉学家组成,兼顾不同的学科和文化传统,这将为期刊质量提供保障。CAHST也将是一种强调特色的学术期刊。我们鼓励学者们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进行研究,特别是关于科技史的跨学科、跨文化和跨国研究,包括在中国传统之外的知识传播和转变等议题。
当然,作为一种新生的英文学术期刊,CAHST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不少作者用英文写作比较困难,翻译和修改就变成一项大工程。CAHST还未被收录为所谓“核心期刊”或SCI数据库,因此在征稿方面要克服困难,做大量的工作。我们已经想了一些办法。比如,为解决优质稿源的问题,创刊初期将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约请优秀学者贡献他们的新作,另一方面也适当选译已在中文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并请作者做必要的修订。
我相信,在国内外同仁的支持和努力下,CAHST将成为中国科技史学家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平台,提高中国学术的影响力。中国科技史学家们要在全球史视野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促进中国科技传统的研究,还将探讨中国科技与世界文明的互动关系等国内外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作者:张柏春,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