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0日 星期四

    一村有一品 一乡有一业

    ——黑龙江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产业扶贫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0日 04版)

        【砥砺奋进的五年·撸起袖子加油干】

     

        “飞鹤落宁姜,打工不离乡。”这是黑龙江省泰来县宁姜乡村民们编的顺口溜。

     

        2016年,随着飞鹤集团在泰来县宁姜乡投资40亿元建厂,宁姜乡贫困户迎来了幸福的日子。村民唐春雷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现在打工不离家,收入稳定,厂子还给交保险,我们屯有六七十人在这儿打工呢。”唐春雷说。原来唐春雷在家务农加上打零工,一年也就赚个五六千块钱。现在他在飞鹤集团做电焊工,一个月能赚3000元。“泰来是个大沙包,风一刮沙就蹽,春种三茬地,难得半成苗。”这是过去泰来县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泰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典型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提起东北,很多人会想到肥沃的黑土地,北方的大粮仓,但这并非是这片土地的全貌。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风沙常年肆虐,土地多沙化,生态环境恶劣,这里是我国主要的干旱区之一。泰来县十年九旱,耕地面积少,自然条件恶劣,这使得泰来县前些年始终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

     

        近年来,泰来县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从整村推进的“输血”式扶贫,到现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造血”式扶贫,泰来县脱贫攻坚正向纵深发展。

     

        “以往的扶贫大多围绕打井、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我们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产业项目,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才能真正拔掉‘穷根’。”泰来县扶贫办主任朱清山说。

     

        大产业兴县惠民,扶贫小项目成本小、见效快、风险低,在泰来县也是扶贫利器。

     

        “我和老伴都60多岁了,家里没有地,一生病就得拖累孩子,多亏村里赊给我们大棚,前期不花一分钱,挣了钱再还。”在泰来县大兴镇阿拉新村,吴德福和老伴正在自家的食用菌大棚内给菌包洒水,看着菌包上长出的蘑菇,仿佛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6年,阿拉新村以党员带动贫困户的方式,通过自筹和扶贫贷款组建了新兴源食用菌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年生产20万菌棒的食用菌大棚。“为了带动贫困户脱贫,前期的材料成本和后期销售都由合作社负责,贫困户挣了钱再把成本交给合作社。今年县里又投入9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建了4个菌类培养室,将带动更多贫困户。”阿拉新村支部书记陈万辉说。

     

        结合扶贫专项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泰来县已经组建蔬菜、网箱养殖、中草药等30多个特色种植养殖合作社。自2014年到现在,泰来县64个村子全部都有了“一村一品”产业项目。

     

        与泰来县一样,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也是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重点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明水县积极解放思想,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也找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去年巴西奥运会有7000吨黑豆来自我们扶贫股份合作社。入社的贫困户每亩地一次分红收益达到750元。”明水县崇德镇党委书记迟峰高兴地介绍他们产业扶贫的新实践。为让贫困户零风险融入杂粮、瓜菜、畜牧三大产业链,明水县壹丰公司与崇德镇两个村、185户贫困户三方组建股份合作社。2016年,合作社规模种植欧盟有机认证的青仁黑豆1.8万亩,生产的黑豆、黑豆油和豆饼粉出口到美国、巴西等国家。

     

        今年3月,明水县还推出了“我在明水有亩田”为主题的消费扶贫活动。其中在明水镇互助村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集农业私人定制、农耕文化体验、东北民俗展示、休闲农业景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园田地”,吸纳贫困家庭进园包地打工。

     

        “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我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成了‘职业农夫’。”互助村贫困群众夏亚军感慨地说,他把10亩地流转到村里,加上在“园田地”里打工的收入,今年能挣两万多元。

     

        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黑龙江省把其中明水县、泰来县等11个片区县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主战场。“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在这些片区县实施了66个千万元产业扶贫项目,农村贫困人口由134.9万人减少到64.3万人,减少52.3%。

     

        (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