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8日 星期二

    讲述军史热血故事

    ——我写解放战争

    作者:刘统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8日 16版)
    图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提供
    “解放战争系列丛书”刘统、袁德金、金立昕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书者说】    

     

        编者按:

     

        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部光辉灿烂、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和奋斗史,更是一部南征北战、敢打必胜的战争史和胜利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的“解放战争系列丛书”,全景式地再现了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丛书共6种,分别为《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决战:华北解放战争1945~1949》《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决战:西北解放战争1945~1949》《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决战:中南解放战争1949~1950》。

     

        作者刘统、袁德金、金立昕曾任或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为了还原这段历史,描摹真实细节,他们阅读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边看史料边写作,以史实为依据,并从当事人口口相传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披露大量难得一见的史料和细节,使丛书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作者以写故事的笔法写历史,立足当时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对很多人物的塑造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向度、多角度,重点对历史人物的内心进行探索和分析,充满了人性的真实感;对具体战役和事件的描写张弛有度,轻松简单的语言风格让历史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解放战争普及读物。

     

     

        1988年我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读完了博士研究生,一个偶然的机会,穿上军装,来到北京西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当时我的工作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辑。

     

        当年我开始学习历史专业时,从没想到会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我被带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军事历史的研究使我增添了很多新知识,军队的锻炼也把我从一个书生变成了一个军人。我开始喜欢这份工作。但是,除了日常编辑《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我的科研工作向何处去呢?

     

        当时与我同办公室的是茅海建少校,他告诉我,军事科学院收藏了大量的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档案,如果有兴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我有空就钻进图书馆,阅读馆藏的军事档案。

     

        当年叶剑英元帅创建军事科学院时,为了编写出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做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工作。各部队都将他们的作战电报、战斗总结、组织编制、后勤、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资料全部上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各军都编写了自己的军史。编者都是当事人,作战过程记录的非常具体详细。军史历史研究部在60年代编写军战史时,采访了许多高级将领,开了许多座谈会,这些珍贵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难曲折。这些原始史料,电报是抄在学生练习本上的,小册子是油印的,总结是手写的。我一边阅读,一边叹服这些前辈,他们的文字如此朴实,故事情节如此生动,绝大多数都是我前所未闻的。阅读过程中,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前辈们的记录,再现了那个炮火连天、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

     

        这么多精彩的情节,为什么我们过去出版的历史书没有反映出来呢?1987年军事科学院出版了三卷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这是军事历史研究部集体创作的成果。因为它是正史,要对解放军的发展和战争作权威的论述,要顾及各个根据地、部队,所以只能作宏观的叙述,不能包含很多细节。我当时就突发奇想,我能不能从细节入手,来写解放军的历史呢?

     

        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辉煌的一幕。我在读史料时,发现第四野战军的史料最丰富、最细致。不仅因为四野打的仗最多,从东北打到了海南岛,还因为每次战役结束后,各部队都要进行细致的战斗总结,把作战中的经验、教训都原原本本地记下来,打一仗就进一步。当年中共中央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各地派往东北的都是精英。这些大秀才们把后方的工作,如土改、剿匪,也都写得深入细致。于是我白天做本职工作,晚上就在办公室边看史料边写作。到1996年,完成了第一部60万字的《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出版后,许多四野的老同志和后代反响很大,社会效果较好。郇中建先生提议以战区为单位,写一套完整的解放战争史。于是我继续承担了《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其余三本,《华北解放战争纪实》《西北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南解放战争纪实》分别由我的同事袁德金、金立昕同志撰写。当这套书出齐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年。

     

     

        我写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是从细节入手,从描写历史人物入手。我喜欢战争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档案是按野战军来分类的,其中第三野战军,即华东野战军仗打得非常精彩。三野里知识分子多,大笔杆子多,写的资料都是栩栩如生的。我就以这些为切入点,以战区为单位来写解放战争。我投入很大精力写的一本书就是关于华东解放战争的。

     

        战争是国共双方的大决战,没有事先注定谁就该胜,谁就该败。我们看到的三大战役都是打起来的场面,实际上战前的谋划运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在战前谋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军委领导和战区指挥员实行了军事民主,上下通气,择善而从。粟裕在谋划淮海战役时,先设想了一个小淮海战役计划,以消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但是毛泽东高瞻远瞩,让华野与中野合作,打一个消灭国民党军徐州集团的大淮海战役。而蒋介石不与部将商量,且经常越级指挥,使下属莫名其妙,无所适从,与中共领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解放战争中除了作战,还有许多方面都与战争的胜利密切相关。例如中共的组织工作和解放军的战场思想政治工作,都表现出了巨大的能量。我们都知道共产党打的是人民战争,一场战役有无数民工支前,形成声势浩大的场面。这些场面都是中共的各级组织有序地动员、领导和实施的,就像一部机器,各个零件组合在一起,高速有序运转。而国民党松松垮垮,无论是组织的能力还是凝聚力,都无法和共产党相比。回顾解放战争的过程,我军最终赢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人民抛弃了国民党,选择了共产党。国民党军队那么正规,武器那么精良,为什么那么快被打败了?国民党黄维兵团的18军军长杨伯涛在回忆录里说,当时他的部队打得很顽强,他被俘后,坚决不服,说我没有在战场上被你们打败。解放军押着杨伯涛上火车,到了解放区,一下火车,他惊呆了。漫山遍野都是老百姓,在给解放军做饭、抬伤员,解放军和老百姓之间谈笑风生。看到这么多老百姓在支援解放军,杨伯涛才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作战不努力,而是民心向着共产党。

     

        历史中最生动的是人物,人物最生动的情节来自关键时刻。关键时刻最能表现出将帅的才能,把握这些细节,人物就写活了。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几十万国民党军层层堵截。淮河是行进路上最大的障碍。当时国民党军在后面紧紧追赶,中原野战军想架桥已经没有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刻,刘伯承亲自到淮河查看水情。他坐着船,拿着竹竿试水深浅。突然他喊道:“可以徒涉呀!”于是10万大军徒涉过了淮河。刘伯承严肃地批评负责侦察的干部:“粗枝大叶害死人,硬是要害死人!”国民党军随后赶到河边,淮河突然涨水。国民党军将领长叹:“共军运气好。”岂止是运气,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刘伯承抓住了,简直如有天助。但是,如果不是刘帅亲临一线,下水调查,这样的机遇能出现吗?

     

        历史能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生动的情节。读司马迁的《史记》,最经典的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之战,张良拾鞋,荆轲悲歌。我们今天写历史,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指战员从井冈山到三大战役,同样是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精彩故事不知有多少。为什么非要把他们写得那么僵化,为什么不能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真实经历呢?如果你把全过程真实地反映出来,更能让读者受到教育,历史也还原了本来面目。我的责任就是恢复历史的原貌,辉煌的革命史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积累铸就的。

     

        (作者:刘统,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