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星期一

    夏夜里的手风琴声

    ——深圳宝安打造国际手风琴艺术节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09版)

        一首古典音乐经典曲目《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精彩演绎让观众掌声雷动、意犹未尽。这是7月25日晚,俄罗斯功勋艺术家、著名巴扬手风琴演奏家尤里·西德洛夫首次在华举办的音乐会上的一幕。7月23日至27日,2017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活动举办,国际手风琴大师音乐会、中外名琴展、艺术讲座、手风琴大赛……来自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的手风琴音乐家、演奏者,用音乐为市民带来“文化大餐”,让整座城市都沉浸在悠扬动听的手风琴声中。

     

        作为祖国南海之滨知名的“产业大区、智造新城”,如何为群众提供一份优秀的“文化菜单”,更好地营造城区人文、艺术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凝聚力?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选择以音乐为桥,用手风琴这一在我国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乐器,连接海外,沟通群众,走出一条既“高大上”“国际范”,又“接地气”的文化发展之路。

     

        一曲《春天的故事》以恢宏磅礴的气势回荡在体育场上空。2260名演奏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精神昂扬的中青年,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他们一齐大声欢呼,和心爱的手风琴共同庆祝“最大规模手风琴合奏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诞生……这是7月23日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开幕当日的活动之一。

     

        “吉尼斯纪录的本身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但数字是可以说明问题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会长李聪说,“数字的意义在于记录了近几年来手风琴群众基础在深圳发展的轨迹,显示了手风琴乐器受群众喜爱程度的明显提升。”此前,在2014年深圳宝安区举办的“霍纳杯”全国手风琴锦标赛上,已经实现过一次1361人齐奏手风琴的壮举。

     

        “发展艺术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周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李聪告诉记者,近几年深圳宝安区持续推广手风琴艺术、让音乐走出院校、回归社会。手风琴的群众基础日趋扩大和成熟,而手风琴艺术周也逐渐成为一个品牌,形成了文化辐射和带动力。

     

        1777年,中国乐器“笙”由意大利一名传教士传入欧洲。后来,奥地利人德米安于182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手风琴。如今,手风琴艺术在东方中国的南海之滨延续着欢快、活跃的生命,成为联通中外、沟通群众的一座桥梁。艺术周期间,阿根廷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阿根廷探戈音乐的标志性人物瓦特尔·里奥斯,俄罗斯功勋艺术家、著名巴扬演奏家尤里·西德洛夫等多位世界级演奏大师都是首次来华演出,还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1800多名手风琴音乐家、演奏者报名参加了国际手风琴比赛。

     

        “基础越大,就会涌现出更多的顶尖高手。看到这么多孩子演奏手风琴,可想见手风琴事业的未来在东方。”国际手风琴联盟主席雷蒙德·博戴尔告诉记者,2017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主办方非常具有国际化意识,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营造了非常好的文化氛围。

     

        据了解,深圳市宝安区从2014年开始连续举行具有影响力的手风琴活动,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宝安是深圳的文化大区,历来重视文化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国际文化活动加强和国际友人的交流,同时用音乐架起深圳宝安联系世界的桥梁,提升国际影响力,让文化走出去,更好地传递中国梦想。”深圳市手风琴协会会长、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副调研员佟建华说。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