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星期一

    创新驱动呼唤批判性创新思维

    作者:熊明辉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15版)

        ■本期主持:熊明辉(中山大学教授)  

     

        ■本期主题:论证理论前沿问题

     

    主持人语

     

        创新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是批判分析问题,因此,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培养公民创新思考意识,还要使之掌握批判思考技能。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实践需要的论证理论,批判性创新思维理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并非横空出世:在古代中国,《墨经》中的“辩学”就是一种论证理论,且与西方当代论证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逻辑学进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西方论证理论,也已由关注零主体论证迈向了关注论辩合理性拓展。本期刊发三篇文章,旨在向读者介绍当代论证理论的前沿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和培育批判性创新思维。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不仅要解决个人发展问题,还面临国家发展问题和世界复杂问题。就个人发展问题而言,我们要面对海量信息,辨别其真伪,挑选有用信息;国家发展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问题;世界复杂问题涵盖全球变暖、环境污染、金融危机等。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备批判性创新思维(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能力。

     

    时代呼唤批判性创新思维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发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观念与行动》(即《巴黎宣言》)中指出: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与培训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教育方式革新在于“批判思维与创新”。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发布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2030教育行动纲领》(即《仁川宣言》)中,把开发所有人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视为实施可持续教育发展目标之2030年行动纲领的三大目标之一。《巴黎宣言》虽强调批判思维与创新的关系,但并未明确提出“批判思维”或“创新思维”概念;而《仁川宣言》不仅明确了“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属于两类思维,而且把创新思维置于批判思维之前。

     

        创新已成为我国当前时代主旋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创新”居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批判性创新思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思维方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创新的目标就是要解决问题。不仅要解决个人发展问题,而且要解决国家发展问题和世界复杂问题。要想创新地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创新地思考问题。创新思维方式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正确分析问题是解决好问题的必要条件。没有正确分析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问题。故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认识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批判思考者的思维品质,其目标是帮助思考者理性看待过去问题与当下问题。

     

        正如美国批判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所言,批判思维是一种“关注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理性反省思维”。然而,一方面,由于人是情感动物,故不会有人总理性客观行事;另一方面,人人都会设法维护自己的先验知识和先前决定,维持先前信念。人虽不可能总运用批判思维,但需要时人们应拥有这种技能。

     

        当代美国批判思维运动的领军人物保罗与艾尔德认为,批判思考者必须具备三种思维品质,即怀疑精神、积极态度和开放思维。首先,批判思考者本质上是怀疑主义者,因为他们不会盲目接受,总秉持怀疑。其次,批判思考者不是消极思考者而是积极思考者,因为他们不仅会提出问题,而且会有目的地分析问题。最后,批判思考者不会采取自我本位主义世界观,面对新思想,愿意挑战自己的信念,研究竞争性证据。相反,不具备批判思维品质的人,看待事物总非黑即白,处理问题常非对即错,对事物关联性与复杂性视而不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讲,他们常形而上学地看问题。总之,这种人常采取自我本位主义世界观,把自己视角视为唯一明智视角,把自己目标当作唯一有效目标。

     

        批判思维的常见策略有:(1)反思策略:对行动过程进行反思。(2)理性策略:依靠的是理由而不是情感。(3)自知策略:权衡动机与偏差影响,辨别自己的假定、偏见或观点。(4)真诚策略:识别情感冲动、自私动机、肮脏目的或其他自欺方式。(5)开放策略:评估所有合理推论,考虑各种可能观点,保持向其他解释开放,乐于接受能更好解释证据的新思想,不排斥过时非主流观点。(6)学科策略:力求做到精确、细腻、广泛和详尽,进行积极向上实践,拒斥操纵与非理性呼吁,避免仓促决断。(7)判断策略:判别相关性以及其他假定与视角之长处,判别证据之范围及权重。

     

    理解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创新思考者的基本思维品质,其目标是要帮助思考者应对未来问题。创新思维是一种宽松、开放、有趣的思考方式。与批判思维相比,创新思维不那么有序、有组织以及可预见。创新思维要承担风险,因为人们有试“错”的机会,甚至根本不给出答案,需要准备应对相应的风险、困惑与混乱。

     

        创新思考者的思维品质有:(1)反省自己行动。(2)寻找多个可能答案。(3)给出看起来明智但很疯狂的建议。(4)不过早对想法做出评判。(5)包容某些不切实际甚至愚蠢的建议。(6)敢于冒不成功的风险。(7)清楚什么东西一直不起作用,什么东西曾起过作用。

     

        创新思维的常见策略有:(1)头脑风暴:针对某一论题,把头脑中想到的东西写在一张纸上,暂时不做任何加工与判断。(2)轻松思考:在散步或做其他活动时,允许自己不要过于认真思考。(3)图解理论:在纸上画出理论构想。(4)反复自问:针对同一问题反复思考,且每次给出不同答案。(5)组合思考:将两个不同想法组合起来,看能否产生更多想法。(6)打破常规:改变日常思维习惯,按不同方式行事。(7)刺激心灵:让心灵受新刺激,如听不常听的音乐。(8)开放心态:善于面对新的思想。(9)发现意外:培养富有创新性的意外发现。(10)假设思考:多问一些诸如“假如……怎么样”之类的问题。(11)随时备忘: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恭候灵感的到来。

     

    把握和开发批判性创新思维

     

        批判性创新思维是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合称,可称之为“批创思维”。批创思维涵盖了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两种思维类型,且二者本质上不同;另一方面,两种思维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在艺术、科学与发明中,许多重大突破与发现都是组合批判思维技能与创新思维技能的产物。

     

        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无主次、优劣之分。两种思维形式,犹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乏任何一面,批创思维就会失去其应有价值。事实上,在问题求解过程中,缺少其中任何一种思维技能,其实效性都会大打折扣。如针对某个主题,在一段时间内,你可以用逻辑分析方式整理冲突主张,权衡竞争性证据,想想可能解决方案。因此,没有批判思维的创新思维是盲目的,没有创新思维的批判思维是空洞的。

     

        人人都会思考,但并非人人都会批创思考。即使智力正常的人有时也会很顽固或心存偏见。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在推理时会犯很多错误,会过高估计自身能力,把世界解释得符合自己偏差,错误归因,等等。但如果掌握了批创思维技能,就可能避免这些错误。

     

        批创思维是一种认知技能。要开发这种认知能力,必须通过训练。这种训练包括理论学习、认真实践和端正态度。首先,批创思维技能不完全形成于实践,至少要掌握一些基本论证理论知识,如逻辑学、语言学、科学方法论、决策论、价值论、认知科学等基础知识。没有这些知识,批创思维技能就会是“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其次,掌握了理论并不等于掌握了技能。要把批创思维理论知识转换成批创思维技能,还必须依赖于大量实践。关于技能实践,心理学家们发现了一条“10年10000小时规则”——即便对于优秀人才而言,要想在某个领域达到世界级水平,需要花约10年大约10000小时的时间来进行系统强化训练。最后,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只有喜欢并且相信某事,他才可能花更多工夫在这件事情上,才会更加关心自己在这件事情上面的表现。对待批创思维,没有端正态度,何来批创思维技能。批创思维技能培养至少需要有思想开放、独立思考、头脑冷静、不偏不倚和分析反思等类型的积极态度。

     

        (作者:熊明辉 单位: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