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

    成果与奖励从三个角度审视

    作者:李奇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5日 07版)
    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实验室内,学生们在上实验课。新华社记者 郭晨摄

        【相对论】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重奖论文”相关报道一度成了新闻头条,激起了公众的热烈讨论。相关的讨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金钱奖励并不能真正激励科研活动,应当取消;另一种观点认为,金钱奖励可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不仅不应取消,而且还应加大力度;第三种观点一方面对这一政策原则上持否定态度,同时也能理解目前一些国家的大学用现金奖励论文发表的具体原因。

     

        对此,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调查研究,他们不仅需要调查现金奖励与科研成果发表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要研究现金奖励对大学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我国高等教育文化形象的影响,相关的研究至少应该包含下列三个视角。

     

        其一,文化场域的视角。新制度主义理论者把大学视为文化场域,就是说,大学对文化资源感兴趣,包括正当性、声誉、地位、信任、信心和尊重等文化资源。有学者说,“声誉对于大学,就如同利润对于公司一样重要”,这点明了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的重要性,也间接地说明大学影响环境的方式。可以设想,如果大学及其教师对文化资源没兴趣,只对知识的商品化带来的经济利益感兴趣,大学的文化场域属性就会弱化,大学用于影响社会环境的文化资源就会减少。因此,用金钱激励论文发表,它虽然可以增加大学科研产出量,提升大学的排名,但客观上也会侵蚀大学的文化资源,对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产生某种难以言喻的不利的影响。

     

        其二,生产评价的视角。新制度主义理论认为,由于大学的生产功能不易测量,因此对大学进行评价是困难的。对此,我国大学似乎并不认同,而是选择性地偏向了新自由主义的一个信念,即出于比较和竞争的目的,所有的活动和物品都能够且应该测量。这一断言可以从大学内部高度等级化的组织模式和激励模式中得到印证,其中,比较、竞争和奖罚是核心要素。然而,由于大学的生产具有不易评价的特点,不当的评价、比较和奖励不仅不会发挥正向的激励作用,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对组织认同和士气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三,学术共同体的视角。面对现金奖励论文发表的政策,目前国际学界总体上持反对态度。除利益冲突因素的考量外,《自然》杂志曾列举出下列反对的理由:以特定期刊为目标的现金奖励,很可能加剧科学界的腐败倾向;当作者的署名影响经济收入的时候,相关的争论会更有恶意;需要用钱的科研工作者,会更愿意用来钱快的成果替换更有意义的成果;用钱度量科学的科学工作者,更可能抄袭或伪造数据。南非的一项相关研究指出,现金奖励论文发表是一种寻租,它提升了南非高校的论文发表量和人均发表量,但并没有改变论文的质量。

     

        应该说,在推动科研成果发表的过程中,大学的现金奖励政策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应该重新审视这一政策,结合“双一流”建设,把政策的改进、高校的软实力建设和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双一流”建设的大学为例,这些大学不仅需要提升可计量的教学科研成果,而且也需要不断地改进成果生产的方式,以此赢得更多的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文化场域和社会机构的影响力。同时,大学还应该简化内部名目繁多的绩效考评和现金奖励,并把它们系统地纳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包括教师的招聘告示、聘用合同、岗位职责描述、薪酬标准、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等结构化的人事制度改革,通过聘用合同约定彼此的权责,增强平等的民事关系属性,淡化行政管理关系属性,切实增强员工的荣誉感、认同感和主人翁的精神。

     

        (作者:李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