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

    双姓同祠 乡村“和文化”的生动诠释

    ——湘南琵琶岗村构建和谐宗族关系的调查与启示

    作者:刘灿姣 杨刚 杨帆 杨洁 林伟 方强 吴耀康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5日 05版)
    湘南琵琶岗村萧氏家谱 光明图片
    安徽黟县黄村古宅马头墙 光明图片
    湘南琵琶岗村古建筑 光明图片

        【走进古城古镇古村落·调研札记】

     

    编者按

     

        古城、古镇、古村落承载着历史和人们的记忆,是文明与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中大多数保留着天人合一的空间格局和自然景观,成为中国人安放乡愁的载体。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但仍有许多古城、古镇、古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破坏。近日,中南大学中国古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法学院组织暑期田野考察团,分赴10多个省区市,对我国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现状进行调查。今天,本版将考察团在调研中的部分札记分享给读者,从中窥探我国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的现状与出路。

     

        琵琶岗村地处湘南宁远县禾亭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村落距离宁远县城约19公里,全村251户,其中萧姓人口占八成,刘姓人口占二成。琵琶岗村曾是湖南永州通往广州古盐道上的重要村落,富贾云集,村内曾一度流传“琵琶岗,琵琶岗,银子做栏杆”的说法。目前该村完整地保存有200多栋清式“青砖、小青瓦、马头山墙”古建筑,占地约3万平方米,“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是对该村古建筑的生动写照。

     

    1.异源同流:信义精神凝结的宗族力量

     

        琵琶岗古祠堂依地势而建,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功能厅。进入祠堂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悬挂的“异源同流”牌匾。进入大门即是下厅,主要为“水月镜花”古戏台。穿过戏台即是祠堂中厅,中厅供奉着萧、刘两姓先祖牌位。上厅供有“关公”塑像,琵琶岗村每年正月初二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祭拜关公,以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同时也是为了祭奠刘萧两姓家族开基始祖共同建村的豪义之举和信义精神。

     

        每年清明节和春节等重大节日,琵琶岗村村民都会在祠堂举行祭祖仪式,平时如果村中遇到婚丧之事,也会在祠堂中聚餐、表演祁戏。

     

        无论是刘、萧两个宗族各自修谱还是共同建造一个祠堂,“双姓同祠”的现象在全国来说都是一种文化奇观。“双姓同祠”的潜在功能在于创造原来根本不存在的继嗣群体或者巩固原来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的宗族组织,这是从个人到宗族再到一个民族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巩固村落中松散的个体和不同族群,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种力量的凝结,也是内部整合各种关系的“天平”。“双姓同祠”将两个不同的姓氏宗族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矛盾,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维持了统一和谐的局面。在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以后,琵琶岗村的刘姓和萧姓的宗族体系已经没有了共同财产,但是仍然保持了“双姓同祠”的统一性,原因就在于大家都承认拥有共同的祖先,并且两个共同祖先以儒家信念“义”结合在一起,延续至今。

     

    2.古戏台:融洽家族、和谐邻里的公共空间

     

        “水月镜花”古戏台位于琵琶岗村南街的萧刘二氏公祠内。戏台建于明末清初时期,最初隶属于山陕会馆,是本村以及附近地区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村民对祁戏很痴迷,村里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听到锣鼓响,全身都发痒”。该村还有自己的祁戏班,据村中老人回忆,“计划经济时期,制作一件精良的戏服花费不菲,村民们便从县祁剧团‘收购’旧衣服,以全村每人出一只鸡和两头猪的价格,换回一批绣工考究的戏服,并一直使用到现在”。目前,戏班人数约20人,免费为当地演戏。

     

        戏楼与宗祠共同构成了萧氏和刘氏共同的仪式空间、娱乐空间及日常生活空间。定期在祠堂举办祭祖仪式,关乎着整个家族情感的维系。戏楼每晚演出祁戏,是融洽家族、和谐邻里的重要平台。在平时,宗祠也为族人提供日常聊天的休憩之所。因此,保护好宗祠、戏楼等传统公共建筑,对于增强宗族凝聚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异姓联宗:以和为贵的信仰基石

     

        据《刘氏宗谱·楚南刘氏淑远公派下(宁远)》崇本堂印本记载,五百多年前,刘氏祖仕高公从冷水洞迁居冯石,又迁居琵琶岗村,在琵琶岗仕高公与一位萧姓族人结拜兄弟后建村。刘、萧两姓家族共建了一座大公厅,中厅正中悬挂“异源同流”的裱金大匾。琵琶岗村刘、萧两姓异姓联宗的历史由此开始。

     

        《刘氏宗谱》家训共19条,分别为:敦孝弟、睦宗族、和乡党、重农桑、尚节俭、黜异端、明礼让、务本业、训子弟、完国课、解仇忿、展祠墓、隆师友、振纲常、饬伦纪、正名分、近忧喜、勤字说、懒字说。《萧氏家谱》家训10条,分别为:敬天祖、爱亲长、课子孙、睦族邻、隆师友、凛国宪、振家规、励廉耻、崇节俭、勤耕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家宗谱都强调人伦孝悌、纲常之道、明礼知礼,“和气聚一团,家道必昌盛”。

     

        不论是“睦族邻”“和乡党”“隆师友”的家规族训,还是“异姓同源”“一门忠义”“以和为贵”的村落价值观,均是对琵琶岗村关于乡村“和文化”的一种诠释与践行,是乡土社会“小家”生活的重要信条。时至今日,这份来自祖祖辈辈言传身教的村落“和气”、乡里“义气”,已经转化成为琵琶岗村人的乡土情感、文化自豪感,内化成为村落自治中旺盛不竭的生命力。这种打破血缘边界的“和文化”,团结乡村社会力量的“义文化”,是今天中国乡村治理亟须构建的精神信仰。

     

        血缘观念、宗族传统是民间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有建宗祠的规矩,因为宗祠代表着“血缘”和“宗族”,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也正因如此,宗祠建造一般是“一姓一祠”,而“双姓同祠”的现象却十分罕见。事实上,湘南琵琶岗村的“双姓同祠”也并非孤例,据相关资料显示,江苏宜兴有“黄芮宗祠”、江苏无锡有“秦符宗祠”,台湾小金门岛上还有“六姓宗祠”、金门岛西门里有“六桂家庙”等双姓或多姓同祠的例子。在我国宗族史上,还有双姓合谱甚至多姓合谱的情况。从根本上来说,不论是双姓同祠,还是多姓合谱,都是某种“血缘关系”或“宗族关系”的生动体现。

     

        (作者:刘灿姣 杨刚 杨帆 杨洁 林伟 方强 吴耀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