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4日 星期五

    别出新意解“红楼”

    上海昆剧团《红楼别梦》首演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4日 09版)
    昆剧《红楼别梦》薛宝钗定妆照 资料图片

        【舞台之光】   

     

        “山中高士晶莹雪,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8月3日晚,上海昆剧团最新原创作品《红楼别梦》登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首次别出心裁地以当代人的视角解读薛宝钗的人物命运。

     

        “这是昆剧600年来,第一次走进音乐厅。”在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看来,《红楼别梦》的首次亮相另具一番意义,身处环观众席的音乐厅里演昆曲,听昆曲,看昆曲,无论台上台下都是极具现代感的审美体验。

     

    “红楼戏”里再探幽微

     

        清代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备受戏曲界青睐的热门“IP”,昆、京、越等剧种直接改编或从中汲取灵感再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昆曲改编《红楼梦》由来已久,早在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代曲家仲振奎即根据相关情节改编创作了折子戏昆曲《葬花》,不久后仲氏的整部《红楼梦传奇》大戏也由昆曲首演,开《红楼梦》戏曲改编的风气之先。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降,包括昆曲在内各剧种累计创作的“红楼戏”多以百计,人们熟知的改编大多数围绕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荣府的盛衰之变展开叙事。记者了解到,上海昆剧团自建团之初就颇为中意“红楼戏”的创作。上昆的改编不拘泥于原著,更注重挖掘原著中伏隐的草蛇灰线,联手多位著名红学家打造的《晴雯》(1980)、《妙玉与宝玉》(2003)新意迭出,备受好评。最新的《红楼别梦》则首次聚焦于宝钗的人物命运。

     

        《红楼别梦》的故事从宝钗新婚之夜的遭遇展开。发现调包之计到获悉黛玉死讯,面对宝玉的指责乃至走到穷途末路的夫妻关系,每一个节点都构成薛宝钗心理和情感上的巨大冲击。婚姻中她将如何自处?荣国府大厦将倾,她又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红楼别梦》试图为宝钗的幽微心境注入合理的现代解读。

     

        该剧主创之一、上昆闺门旦演员沈昳丽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她就对宝钗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部戏的创作历程长达11年。“历来对于宝钗的塑造往往是作为黛玉的反衬,显得世故而不够真性情。”在她看来,宝钗识大体,懂得体贴他人,《红楼别梦》试图对这个人物给出一种理解和阐释,叩响宝钗的心扉。

     

        编剧罗倩说,宝钗曾在待嫁时无限娇羞,也曾在挚友离世时伤心痛苦,也曾在丈夫误解时决绝激愤。“当我们把世间女子的诸般情感都赋予在她身上,她的命运就成了一个历史的命运,家族的命运以及女性的命运。《红楼别梦》说到底还是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我们如何与过往和解?如何与自我和解?如何与命运和解?”

     

    于传统中拓路出新

     

        今年斩获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沈昳丽,此次如愿在《红楼别梦》中饰演薛宝钗,这也是她得奖后首部挑梁主演的原创大戏。上昆青年女小生演员胡维露饰演贾宝玉。从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的角度来说,作为上昆“昆三班”旦行、“昆四班”生行中较为杰出的代表人物,《红楼别梦》正是为她们二人量身定制。“上海昆剧团正在持续大力推进中青年演员的出人出戏工作,促使演员们在充分继承传统戏的基础上开拓表演新空间,追求艺术新高度。”谷好好说。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受邀担任艺术指导,众多活跃于舞台创作一线的艺术家纷纷加盟主创,《红楼别梦》集结了一支过硬的金牌班底,于传统中拓路出新。

     

        编剧罗倩此前创作的昆剧《莲花结》剧本就曾引起专家好评,《红楼别梦》又是一部曲牌唱词严守昆曲格律的佳作,已入选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特邀著名戏曲导演徐春兰执导,她荣获多个国家级奖项,善于让作品的美学和价值焕发时代感,又不失传统。著名作曲家周雪华担任唱腔音乐设计,国家一级演奏员李琪担任打击乐设计。著名灯光设计师周正平、青年舞美设计师倪放也应邀而来。

     

        打破镜框式舞台,搬进音乐厅这一看似创新的举动,实则是追溯传统的“返璞归真”。谷好好说,人们现在习惯的观演方式源自西方,而最普遍的镜框式舞台与中国戏曲特别是传统昆曲的观演方式大相径庭。《红楼别梦》舞台空间的处理取法中国园林建筑形象,追求清雅原色,营造“明式厅堂”,这样的演剧模式正符合昆曲从民间小调发展成为雅部艺术后的高雅气质。

     

        (本报上海8月3日电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