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4日 星期五

    壮家三代接力守护烈士墓 情牵两地跨越数千里寻亲

    迟到67年相识的南北“一家人”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4日 03版)

        来自哈尔滨的谷永山和40多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革命军人后裔,相聚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锣圩镇旧圩村壮族村民潘正珠家里。素昧平生的人们初次谋面便紧紧相拥,只因相见恨晚,百感交集。

     

        将他们连在一起的,是谷振忠、刘芬两位革命先辈67年前留下的一座烈士墓。

     

        “叔叔,侄儿代表全家来看您了……”跪在谷振忠的碑前,56岁的退伍军人谷永山泣不成声。

     

        “兄弟,总算把你盼来了!谷叔叔可以瞑目了。”潘正珠与谷永山热烈拥抱,汗水泪水挥洒交织。为了这一天,谷家人足足找了67年,潘家三代人足足等了67年,第一代建墓守墓人、潘正珠的父亲潘世荣已抱憾离世。

     

        谷振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39军152师454团战士。1950年,参加完辽沈、平津战役后,谷振忠随部队南下解放广西,在武鸣锣圩镇经历了多场剿匪战斗,与战友刘芬不幸壮烈牺牲。

     

        部队驻扎锣圩镇期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潘世荣遗孀兰志英现在虽已95岁高龄,但记忆依然清晰:部队进山剿匪,在村对面的小学支起帐篷,村民请战士们到屋里做客,但他们严守军纪,从不打扰村民。潘家生活困苦,谷振忠和刘芬就拿自己的饭菜给潘家孩子吃,给他们送笔记本和梳子,潘家一直珍藏至今。

     

        谷振忠和刘芬牺牲后,潘世荣拆下自家门板,和战士们把烈士遗体抬回村里,做了两副棺材,向部队要了两套新军装给两人换上,按壮家风俗将他们安葬在村旁。

     

        墓地与村子相守相望。一有时间,潘世荣就带着后辈一起去清扫、保护烈士墓。每年清明节,全镇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烈士墓前,聆听潘世荣讲述革命军人的感人故事。潘世荣热心讲解,一讲就是几十年。

     

        潘世荣有5个儿子,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战士们是为保护我们老百姓牺牲的,他们就是你们的叔叔,一定要把烈士墓当成咱家祖坟一样照顾好。今后我不在了,你们也要继续干下去。”受父亲影响,孩子4人参军、1人从警。

     

        2010年,潘世荣病逝。临终前,他再三叮嘱孩子们:“最好能找到烈士的后人,你们要像一家人一样走动。”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2012年,潘家兄弟们筹资重新修缮烈士墓并立了碑,开始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信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烈士亲人。

     

        而在数千公里外的哈尔滨市宾县,家人当年收到谷振忠的《烈士证》后便断了音讯。数十年来,谷家人始终没有停止过打探谷振忠的下落,但都无果而终。母亲哭到双目失明,父母先后含悲告别了人间。

     

        直到今年6月,152师后人在编写师史时,了解到454团在广西武鸣一带剿匪战斗中有多名战士牺牲,其中就有当时年仅26岁的谷振忠。他们还通过网络,查到潘世荣一家守护谷振忠、刘芬烈士墓的报道。

     

        珍贵的线索将相隔3000多公里的两家人连在了一起。

     

        7月18日,经广西、黑龙江两地媒体联动,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谷永山终于获知叔叔安葬的具体地点。

     

        “一定要去一趟广西!”临行前,谷永山专程从哈尔滨回老家宾县,到爷爷奶奶墓前告慰先人:叔叔的墓地,找到了!

     

        特意选定“八一”建军节前,谷永山与40多位152师其他革命后代来到南宁,在武鸣区锣圩镇烈士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触摸到了谷振忠的名字,在旧圩村旁的大树下看到了村民为叔叔和战友立的墓碑。谷永山带来的东北五谷杂粮和黑土,轻轻撒在叔叔的墓前……

     

        专程从上海赶来的152师后人白玉芳说,当年的152师战友健在的越来越少了,作为军人后代,我们要铭记父辈的故事,传承先辈的精神。为答谢潘家恩情,152师革命后代集体制赠一幅牌匾,铭刻着:壮家恩情永铭记。

     

        “这次来广西,既为了寻找叔叔安葬的地方,更为了与守护叔叔墓碑67年的潘家亲人相认相聚。”谷永山激动地说,今后我们一定像一家人一样走动下去。

     

        “这么多年,我们对两位叔叔的感情早就化为了亲情。”潘正珠向谷永山保证,今后不论搬到哪里,都会回来守墓护墓,请北方的亲人一万个放心。

     

        如今,潘正珠的儿子、33岁的潘忠泽主动接过第三代守墓人的接力棒:“爷爷辈和父辈的教导,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为烈士守墓护墓的传统,我们一定一代代传承下去!”

     

        用67年达成一个夙愿的潘家人,还将继续寻找另一位烈士刘芬的亲人。

     

        (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