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3日 星期四

    杨桂芝:

    四十六年节水路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3日 08版)

        【倡导绿色生活 反对铺张浪费】  

     

        洗米水、洗菜水存到5个小桶里,只有一个用途——浇花;洗衣服和洗澡水用两个大盆攒起来,那些带泡沫的浑浊水用来冲洗厕所地面,那些清亮一点的水则被倒入桶里,用来拖地、冲马桶;还有两个大白桶专接净水器废水,也可以用来拖地冲马桶。

     

        75岁的杨桂芝是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湛山街道的一位普通居民,从1971年结婚开始,上述这些水桶和大盆就成了杨桂芝的“节水神器”,在节约用水的道路上,46年来,杨桂芝从未懈怠过。

     

        “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要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米,像我们这些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真是尝过缺水的痛苦。”杨桂芝回忆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青岛就已经限量用水,当时很多年轻人都参加过引黄济青水利工程建设,那时候各大企业轮流派人到青岛即墨、城阳等地参加劳动,大太阳底下,大家赤脚推着车,地上全是泥。

     

        “我结婚以后就给家里立下规矩:无论何时都要节约用水。”杨桂芝说,她现在是三代同堂,老两口和儿子一家同住在200多平方米的带阁楼的楼房里,五口人的生活起居,按说用水量会比较可观,但在杨桂芝科学化系统化的节水理念指导下,全家一个月的用水量只有六吨左右。

     

        “要说节水最大的体会,我觉得是在净水器的使用上。”杨桂芝说,2008年,孩子们考虑到他们老两口去楼下打纯净水不方便,花了几千元安装了净水器。“后来我了解到,经过净水器过滤处理,净水和废水的比例大约是1:5,那么多废水白白流入下水道太可惜了。”杨桂芝说,她把净水器的废水管接到了大白桶里,废水被用于拖地、冲厕所。

     

        在杨桂芝的带领下,全家五口人全都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节约用水成为家训,做得不好的成员要被批评。

     

        “只要天一下雨,不用我吩咐,俺老头就会主动把阳台上的泡沫箱子全都摆出来收集雨水,我们家养了不少花,但浇花从来不用自来水。”杨桂芝说。

     

        有一次,孙子小川偷懒,偷偷按了一下抽水马桶,结果“哗”的一下,冲水声被杨桂芝听到了,面对奶奶“为什么要浪费?”的盘问,小川只得规规矩矩地站好,给奶奶赔礼道歉说“我错了!”。

     

        “3月22日是世界节水日,有一次街道找学生代表去参加宣传活动,我让小川去了,他不仅接受了记者采访,还在电视里说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紧张,节约用水应该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做起。”杨桂芝说,她经常告诫小川,你可是当着全青岛人的面保证过,一定要节约用水。

     

        “我不是说大话,节约用水本来就是利国利己的事。”杨桂芝说,讲大局,节水给国家省了资源,讲小处,节水省了水钱。

     

        从2011年起,青岛湛山街道办起了道德讲堂,节能环保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片区支部书记、片长的杨桂芝把她的节水理念和做法带到了道德讲堂,每月都要为大家讲一两次,反复地讲。如今,参加道德讲堂的片区居民都有了很强的节水意识,杨桂芝还发动居民把节水妙招贡献出来,大家一起切磋学习。

     

        (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