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并明确届时要基本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治理机制。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关涉民生的重大工程。自2009年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围绕“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痛点”,多项改革相继铺展并向纵深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稳步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有序整治,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切切实实转化为了民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与实践,深化医改顶层设计的进一步强化,都为兑现“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庄严承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样不容回避的是,医改也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尽管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在近期公布的一项报告中称,中国医疗事业发展蓬勃,“是全球进步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但深化医改进程中还有不少“腊子口”要攻克,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此次《指导意见》用不小篇幅进行部署安排的公立医院改革,即是诸多“硬骨头”中最不可忽视和大意的一个。
这是因为,当前,公众的“医药焦虑”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的服务供给和保障上;累积的“医改沉疴”,也多集中存在于公立医院这个主体中。现存的焦虑和沉疴,警示着深化医改的紧迫性;人口老龄化、疾病复杂化的社会背景,则为加速深化医改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投注了更多的压力和推动力。
对此,此《指导意见》开出了多味“药方”,而且可谓亮点纷呈。其中政事分开、管办分开、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等多个要点因与民意共振,被广泛关注并解读。而从2010年前后发轫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则为大范围的革新投石问路,为正式“立梁架柱”开辟空间,并在多个方面形成了不少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这些都为今年9月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全面推开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深化医改纵有千头万绪,公立医院改革纵有多种“招式”,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医改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突破,公立医院改革也要让患者最终受益。“以人民为中心”,是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满意不满意,也理当是评价医改成败的根本标准,舍此无他。
(作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