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7日 星期四

    沙漠绿洲里的金山银山

    ——亿利资源集团库布其生态治沙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7日 07版)
    当地利用沙漠光热等资源,发展“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 资料图片
    当地一位贫困户把瓜果蔬菜种植在沙漠里的太阳能光伏板下。叶乐峰摄/光明图片

      【绿色发展·我们这样做】

     

      “放心不下自己家里种的树。”记者见到陈宁布的时候,他刚从鄂尔多斯市区的女儿家风尘仆仆地赶回。陈宁布今年68岁,是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道图嘎查村的村民,种树护树20多年,树已经成了他最好的“伙计”。

     

      陈宁布的爱树情结源于亿利资源集团在库布其沙漠的生态治沙之路。他至今还记得,20多年前,库布其治沙项目发起人、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来到村子,对群众说出了他的梦想:“不能再这样和黄沙为伴受穷,有绿色才有希望,我们要打造沙漠绿洲。”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讨论。王文彪作为发言委员之一,当场立下了“五年再绿化沙漠1万平方公里,带动10万农牧民脱贫”的誓言。

     

      如今,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沙漠何以变“活”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未经治理之前,这里没有植被、没有通信、没有出路,沙尘肆虐。“由于沙丘移动,村民有时早上起来连门都打不开。”陈宁布回忆,村民们屡次搬迁。

     

      1988年,王文彪担任杭锦盐场厂长。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从每吨盐的销售收入中提出5元钱用于治理沙漠,并组建了一支由27人组成的林工队,开始在盐场周边植树固沙。

     

      因沙漠阻挡,盐场的产品需要多绕行好几百公里才能运出。“必须剖开沙漠,修一条生命线!”这是王文彪和当地百姓的心愿。1997年,在各方努力下,库布其穿沙公路动工。两年后,第一条穿沙公路横亘南北,长约65公里,沙漠中的百姓跟外面的世界更近了。

     

      路虽然修通了,但是移动的沙丘虎视眈眈,穿沙公路随时会被黄沙“吞没”,亿利集团开始大规模组织民工沿着公路种树。“最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种什么树,怎么种,都不知道,春天种下的树,秋天就死了。”陈宁布说。后来,公司经过慢慢探索,发现用秸秆、沙柳扎成网格沙障,固沙效果非常好,沙柳、甘草等灌木半灌木及胡杨、沙地柏等乔木存活率高。

     

      为了更好地管理种树队伍,公司鼓励民工以联队形式按2000元一亩的价格承包种树,每年年底验收,达不到标准则相应扣除款项。在各级政府和亿利集团的带动下,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得到了有效治理。

     

    “先行者”如何先行

     

      与风沙搏斗近30年,亿利集团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储备了大量的治沙科技办法,也总结出了深刻的治沙理念,被外界称为荒漠化治理的“先行者”。

     

      在库布其沙漠,记者见到了亿利治沙工程师韩美飞,他向记者展示了气流法种树苗。他用1米长的“水锹”在沙地中冲出一个孔洞,迅速在孔洞中插入沙柳枝条,10秒钟左右就可以种植一株,“用气流法种植沙柳,成活率可达85%”。

     

      像气流法种树苗这样的治沙专利,亿利集团还有很多,比如盛水容器苗固沙造林技术、高海拔植树技术、无人机植树技术、甘草平移种植技术等,共100多项治沙专利。

     

      据了解,亿利在库布其沙漠保护和培育了1040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共建成485万亩种质资源基地。“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攻克机器人生态修复、太阳能提水、土壤地理信息大数据等重点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技术。”韩美飞介绍。

     

      此外,亿利还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工业、生态光能、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六位一体”互促共进的生态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产业怎样富民

     

      库布其出产的梁外甘草是治沙治碱的优选植物。在库布其吉祥农庄,记者见到了60岁的吴直花。“公司把种植好的甘草交给我养护,包技术,包销售,3年后甘草收割,收成二八分,我占大头,此外我还在基地里打临工,一天工钱200元。”她说。

     

      让吴直花受益的是亿利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三到户”,农牧民负责提供土地和种植管护。甘草3年后长成,由亿利集团加工成复方甘草片、甘草良咽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截至目前,亿利集团甘草种植面积累计达220多万亩,带动5000多人脱贫致富。

     

      在库布其沙漠,还有新能源产业、沙漠旅游产业、现代农牧业等扶贫产业。其中“种草、养殖、发电、治沙、扶贫”的复合型生态太阳能治沙扶贫模式,直接带动了项目周边817户贫困户增收;而在沙漠腹地的七星湖景区周边的农牧民,有的开办农家乐、特色超市,有的为亿利种植有机蔬果,养殖牛羊,通过亿利的多元产业和增值链条,实现了致富奔小康。

      (本报记者 叶乐峰)

     

    ■短评

     

      坚守治沙 初心不改

     

      从“死亡之海”的荒原,到如今植被覆盖率超过50%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不仅成效显著,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各级政府、主导企业、当地群众近30年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

     

      这场声势浩大的治沙壮举被西方国家誉为沙漠治理的“库布其模式”。亿利资源集团作为项目发起方,29年如一日,初心不改,把富起来和绿起来结合、生态与产业结合、企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结合,树立了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形象。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现代化的征程上面临更多生态窘境,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资料显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

     

      复杂的环境问题,治理起来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我们一茬接着一茬干,久久为功。在这方面,除库布其治沙外,还有无数的感人事迹。漫步福建东山海滩,老百姓说“见到木麻黄,想起谷文昌”;走进云南施甸大亮山,老百姓称道最多的是杨善洲留下的漫山“绿色存款”;河北承德塞罕坝游人如织,三代务林人接力造林的故事令人动容。环境治理要学习和发扬前人们敢立“愚公志”、善肯“硬骨头”的精神,立足长远,迎难而上。

     

      我们常说,企业要履行环保主体责任,环境治理除了要立长远的志向外,还要有长远的科技储备。1988年以来,亿利资源集团累计投资10亿元用于科技研发创新,创建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拥有100多项高端生态技术,收集保存了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正是科技的力量让治沙效果事半功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库布其治沙的实践告诉我们,黄沙也能变成金,只要树立长远眼光,善用科学手段,我们就能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作者:叶乐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