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7日 星期四

    我国组建32个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国家队”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波 本报见习记者 孟曼迪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7日 06版)

        医学创新如果不能用于临床,何谈治病救人?临床医学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但这种状况将得到改善。

     

        日前召开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传来好消息,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国已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妇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疾病、老年疾病等11个疾病领域建设了3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大疾病临床研究的“国家队”逐步形成。

     

        根据部署,到2021年底,针对重大需求,我国将在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系统建成100家左右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记者采访了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

     

    整合临床医学研究资源

     

        临床研究是把基础科学发现、前沿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际应用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研究布局重基础、轻临床,在临床医学这一环节的科研创新平台布局几乎空白。”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说,这造成我国临床资源高度分散、缺乏整合,大都是“单打独斗”“临时性组建团队”,临床研究水平不高、能力不足。

     

        薄弱的临床研究使我国医疗行业面临一种窘境:用“洋证据”给中国人看病。我们的临床循证证据大部分来自欧美等西方国家(即基于西方人群),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和诊疗方案大都直接翻译自欧美国家。“虽然绝大部分适用,但毕竟有人种的差异,必须研究基于中国人自己的诊疗方案。”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解释,事实上,中国做临床研究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人口庞大,病例多、病种多、临床资源多。

     

        曾益新介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就是要整合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做疾病防治的“中国诊疗方案”:填补空白,改变目前诊疗方案难以满足重大疾病防治需求的现状;替代进口,根据我国人群特点,逐步替代以往欧美国家制定的诊疗方案。此外,利用现代医学的新技术,针对各种人群制定差异化的诊疗方案。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有针对重大疾病的协同研究网络和大规模人群数据。2012年,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始布局建设。按疾病领域整体布局,3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目前联合了全国约260个地级市的2100余家医疗机构,形成了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和协同创新网络。

     

        经过四年多的推进,诊疗技术规范等面向临床应用的重大产出有了质的提升,我国临床研究循证产出严重不足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据初步统计,各研究中心共布局开展了143个临床研究队列,涉及60余个病种。目前已经研究制定出233项疾病的诊疗指南和各类技术规范,改写了9项国际指南,制定了42个国家标准。医疗行业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证据”“中国标准”和“中国诊疗方案”,改变了过去使用“洋证据”给中国人看病的窘境。

     

        “到2021年,争取再开发出50到80项疾病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水平的临床实践指南。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疾病、疑难病、慢性病的防治方面,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的精准度,提升治疗效果。”曾益新说。

     

    推动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与临床诊疗规范和诊疗方案一样,我国的专利药、医疗器械等医药科技产品也大都被国外垄断。“临床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参与医药产品创新的动力机制不强、活力不够,是我国医药产品创新少、转化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志刚说。

     

        因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推动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连接好实验台和生产线,努力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枢纽。”曾益新这样比喻。

     

        王志刚介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了其在对接成果转化链条各主体之间的优势,与相关研究单位、高校、创新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有效激发和释放了医疗机构这一关键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医药成果转化速度显著加快。平均每年取得重大新药、医疗器械等科技成果专利91项,比研究中心成立前增长39%。

     

        比如,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其他单位合作,成功研制世界首台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初步实现胃病的无痛苦筛查,胃部疾病检出率高于9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国产乳腺专用PET已经进入临床研究,有望打破国际垄断。

     

        “未来五年还要组织开展50到80项医药产品的开发和临床研究,在重大疾病领域打造5到10个全链条式的新型创新联合体。”曾益新表示。

     

    大医院先进技术传到基层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把各地各级别医疗机构连成了一张网,这张网可以把先进适宜的最新技术传到末端的基层医疗机构。“这可以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在一线城市过于集中,医疗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均衡问题。”王志刚说。

     

        “要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努力打造成为先进技术的辐射光源。”曾益新说,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了新技术、新知识和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并且体系化地推进人员培训,在建立医学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促进疾病治疗规范应用、加快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让广大基层也能用好新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在远程医疗方面,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已建立了20余个远程服务平台,年诊疗患者数量6万余人次。其中,阜外医院远程心电服务平台已与全国10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联网,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基层地区提供心电图诊断方面专业化、实时性的技术指导和帮助。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组织开展了172项适宜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基层推广活动,累计培训医务人员约32万人次。

     

        曾益新介绍,未来五年将重点推广50到80项适宜城乡基层使用的重点病种规范化诊疗方案,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医术精湛、经验丰富、专业权威的优势,制作出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够依从的健康教育材料,加大普及推广的力度,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

     

        (本报记者 陈海波 本报见习记者 孟曼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