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
■ 编者按
《资本论》发表在150年以前,那时正是资本主义开始原始积累的时期,150年来,社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的新的科技革命、信息技术进步,把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教育得以普及,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加。在这个时代,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在近日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举行的“马克思论教育——纪念《资本论》发表150周年”学术沙龙上,本文作者在主题演讲《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中指出,《资本论》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著作,但谈到资本主义生产时,总要谈到人,《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做出的深刻考察和分析,在今天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撷取演讲中的相关论述,以飨读者。
我第一次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1949年,那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学校为全校师生开设了两门公共课,一门是社会发展史,由侯外庐教授讲授;另一门是政治经济学,由胡明教授讲授。由于听众是师生一起,人数众多,所以课堂设在风雨操场。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要求写一篇读书笔记,于是我就在图书馆啃起《资本论》来。《资本论》第一章讲商品,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写了“商品价值的双重性”(大意如此,确切的题目已记不清了)的读书笔记论文。居然得到了好评,胡明教授在我的论文上圈了好几个圈。以后在苏联学习,政治经济学是重点课程,要学习两年四个学期,每周四节课,自然又要读《资本论》。回国以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在讲到马克思教育思想时也总要提到《资本论》。但是,似乎并没有学透学懂。再一次阅读《资本论》,感到又有新的体悟。
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现实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来考察人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自觉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即劳动。劳动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自身。而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个人不是孤立的劳动。因此,个人的发展,不是由人们随意设计的,是由社会生产条件所决定的,而社会生产本质上是实践的。
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仍是我们今天研究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遵循的方法。个人的全面发展仍然要在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获得。个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像古代思想家提出的那样基于善良愿望,而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只有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也即现代社会才能提出来。同时,也只有在现代大工业生产条件下,才能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证明了体脑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在教育界提倡生命教育,教育要把个人的生命放在首位,尊重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而个人生命的发展总是和社会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发展的。离开了劳动、离开了社会,就难以理解生命的价值。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充满辩证法的,他既看到了大机器生产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存在伤害、限制和制约,也看到了大机器生产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如果不能用辩证法的观点来加以分析,是不能真正理解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分工、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的观点至今仍不过时
研究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需要结合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资本论》创作在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非常突出。马克思以阶级分析为方法,分析了社会劳动的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虽然马克思已预见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但还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科学技术如此迅猛发展,不可能预见到今天,知识已不再是资本奴役的工具,而是成为现代生产的第一要素,知识生产正在逐步冲破体脑的分离。同时,资本主义也在自我调节社会关系,旧式的分工已经被新式的分工所替代。
但是,今天的世界虽然由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生产发展主要靠智力劳动的推动,但劳动分工依然存在。即使在现代社会,由于私有制没有消灭,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人类仍然还不能实现马克思讲的充分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当年所分析的社会生产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依然存在,《资本论》的理论光辉依然闪耀。近年来经济学界的学者也承认,只要由竞争、效益和剥削主导的社会经济架构继续存续下去,《资本论》将一直保持它的影响力。
有人会问,在教育普及和人工智能时代,还会不会有个人片面发展的存在?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诚然,今天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工业革命初期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的普及更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变化,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新时代的生产不仅要求工人全面发展去适应大工业生产,而且要求劳动者创新知识、创新技术,把这种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当作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去推动社会生产。新的时代要求所有劳动者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人。但是,如果劳动分工依然存在,总会有一部分人从事简单的劳动,智力被荒芜;同时如果人只会使用智能机器,成为智能机器的附属品,他的智力会衰退,情感会被虚拟现实所削弱,也会是片面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人工智能的使用并不能完全代替人类自身的发展。深刻认识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认识人类自身发展、对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大工业的普遍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应当遵循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提出,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大工业生产一方面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又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显得更有现实意义。今天的社会生产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全面发展的人代替旧式分工中的局部发展的人尤为突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提出,世界进入了学习化社会。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足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用机器去代替和加强人类的机体功能,20世纪新的科技革命是用智能机器代替和加强人类脑的功能。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使得生产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私有制并未消灭,但旧式的分工正在逐渐被打破,蓝领工人正在与白领工人相融合。这就更加要求个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整个国民经济相结合,培养体脑结合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可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不会变,而结合的内容和方式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未来的劳动将会以智力劳动为主导,但体力劳动也并不会完全消失。同时,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大工业生产的要求,提高生产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改造旧社会,培养革命新人的唯一方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人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经济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只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生命价值所在,才能培养促进时代发展的新人。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终身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第一次接触到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在1974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当时对它并不理解,认为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概念。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变革,正如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揭示的,劳动的变换是大工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大工业生产造成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工人要接受教育,力求多方面的发展。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就为今天的终身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更为严重。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方式转型,造成了大批工人下岗,证实了马克思的科学论断。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和学习冲破了学校教育的樊篱,使得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终身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刚刚提出来的时候仅仅被理解为成人适应生产变革的职业培训,但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整个教育系统都要纳入终身教育系统之中。教育应该贯穿于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教育不限于普通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了一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终育教育开始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潮,逐渐发展成一种制度、一种教育系统。到21世纪初,终身教育的概念正逐渐被终身学习的概念所代替。终身学习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更体现了学习化社会的特征。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所有教育都纳入它的系统,而且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那种只传授僵死的知识、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再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了。
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深刻地指出了社会生产的变化对工人不断接受教育、力求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劳动者还不可能实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认同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逐步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站在今天的社会发展现实基础上,回顾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展历程,重读《资本论》,更能深刻体会到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针对性、预见性和科学性。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他的其他论著中也谈到过,我们要结合起来,并联系到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指导我国的教育现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