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
人工智能现在之所以广受关注,恐怕是因为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在与人类展开围棋大战时展现出了绝对优势。这让观众在看完人机大战之后担忧起来,觉得机器会不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在方方面面对人类进行“碾压”。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未来基于不了解以及恐惧基础上的认知。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并没有自主意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现在能做的事情,即使再复杂,也不能说这是机器人的意愿,而是出于人类的命令。拿围棋人机大战来说,机器人赢棋了,还能占据围棋世界排名第一,但是它会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吗?这些比赛是它主动希望进行的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主意识,那么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仍旧只是人类能力的强力补充和延伸。
有人设想,如果万一有一天机器人有了自主意识呢?那这就已经脱离了我们这个论题本身,它已经不是人类生产的替代者了,也就是跟我们今天所谈的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话题没有关系了。
因此,我们谈论教育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前提,就应该是机器没有自主意识,或者是有非常局限的、在人类可控范围内的自主意识。
在这个前提下,人类的教育赋予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创造性思维。比如设计师、艺术家一类的职业,是不能够被机器人取代的。而那些纯粹的简单重复工种,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通过观察发现,我们今天讨论“人类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是否需要教育”,一些人把这个话题等同于“如果将来人类可以依靠人工智能衣食无忧,那是否还需要教育”。我认为,这种想法对教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教育的本身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和延续,如果仅仅满足于衣食无忧,那么人类在未来就只有自我退化这一条路可走了,在更广阔的基础上去追求和探寻更多真理,在这条路上,人类在未来可以预见到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要填补的空白还有太多,要谋求的发展任务也还很重。现在就去畅想未来人工智能如父母般让我们人类衣食无忧,未免太早。
(作者:于广瀛,系美国东北大学机械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