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
编者按
“人工智能”这个词汇,伴随着多次人机围棋大战的机器胜出而一路热起来。媒体报道,在日前举行的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也提出,应该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未来机器会越来越聪明,人类需要进行教与育的结合。在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教育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交叉还是平行?本期,我们约请高校教师、科幻文学研究者和博士研究生共同展望——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科技进步为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而另一方面,一种对现代技术的忧虑也在人类的认知中不断滋生,甚至一些人提出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挽救人类”将成为一个伪命题。我认为,随着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不仅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人类的进步,从教育的本体论上而言,教育自身也将更接近于其本质,“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将更加凸显。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其实是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归根到底,这是人对于人本身未知力量的无知所带来的。纵观科学技术史,人类的创造力量令人叹服,使我们很难想象人类能力的边界究竟在哪里。直到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类认识到,我们竟然已经创造出了一种在某些方面能够“超越人类”的存在,他的能力边界似乎更加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样一种技术语境下,一旦出现“技术泛滥”,那摆在人类面前的就是人类自身功能的退化和沦为技术的奴役,这对人类而言的确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因此,“教育拯救人类”也就意味着,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将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即不断提高人本身的技能来与人工智能相抗衡,而应当是创造性的,即直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认清新技术的本质、优势与局限,不断改进技术、控制技术、管理技术,使人在人工智能的技术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说,学会正确地管理技术,要比学会抗衡技术明智得多,这也是新技术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与此同时,教育的本质也在人工智能时代愈发凸显。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人类的许多工作可以在人工智能时代依靠机器来完成,但教育不能,因为只有“人”才能培养和塑造“人”。当我们把教育视为在新技术时代提高人的竞争力的一种方式时,我们实际上已经默认了“人是机器”这一哲学命题。我们必须承认,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将大规模地解放劳动力已成为不可逆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技术的产生与运用正是使人不断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由此可见,企图通过提高人的“技能”来与新技术争夺工作岗位的想法是不理智的。在未来,教育需要做的是,让人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确立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如果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时是自卑的,那么,人终将被人工智能所统治。面对人对未来世界的生存忧虑,教育必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技术的联系与本质区别,进而去正确地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我认为这将成为新时代的人类应当具备的一种素养。
当然,这是前人在教育中从未遇到的新问题,一切都值得我们在未来到来之前去更努力地探索。
2004年,“机器人伦理学”一词首次公开使用,从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机器人的本质和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话题。这一领域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探索人类如何在新技术时代与机器人更好地相处,并使自己的存在成为一种必然。而教育也在人们的忧虑中不断地凸显其价值。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尔库塞曾提出将技术“美学化”,运用“审美之维”,通过审美形式来改造原有的交往形式,培养感性的人,可见,真正解决人与技术的共生共存问题,终究还是要回到人的这一维度,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也是教育在未来不会因为人工智能而被取代的关键所在。教育是最关乎“人”的工作,人若想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替代,就必然需要通过教育来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与主体地位。因此,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将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面临的非但不是消亡,而是面向教育本身、面向人类未来的新生。
(作者:任鹏,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