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伟大的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先生,他的成长与几首校歌密切相关。有人说,他是唱着校歌长大的。此言不虚。
魏建功1901年生于江苏省海安县西场镇。1906年,清廷下诏废除了实行1300多年的科举制。魏建功祖父魏慰农与当地乡绅一道,创立了海安最早、规模最大的新式学堂玉成公小学。当年,5岁的魏建功进入这所小学就读。小学设在名叫“玉皇宫”的庙里,在他四年级时,一场大火把玉皇宫烧毁了。在当地乡绅的资助下,新校舍于当年落成,学校更名为“西场小学”,魏慰农挥毫写下西场小学的校歌:
繄我蓉塘中,教育素所重,因创玉成玉皇宫。
建于乙巳岁,火于庚戌冬,竭力恢复赖诸公。
校舍计三迁,学级渐扩充,诚朴勤俭好校风。
吾侪诸学童,师训当服从,努力学问斯有功。
(此校歌是笔者于2008年2月6日丁亥年除夕,得到著名书法家仲贞子先生的回忆笔录。仲先生说:我要盖上金石之印,以证明是我知道这件事。)
魏建功十分珍惜劫后重建的学校和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非常用功。他开蒙的学名叫魏伯儒,因为校歌最后一句“努力学问斯有功”,他更名“建功”。
从西场小学毕业后,他考进了江苏省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师范学校之一。创办人为晚清进士、翰林院四品编修、后任江苏省议会议长的沙元炳先生。该校校歌是沙元炳先生撰写的。魏建功入学的第一堂音乐课,就是学唱校歌,歌词是这样的:
湉湉泮水,巍巍学宫,我校位其东。经义治事,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奠定邦家,化育童蒙,责任在吾躬。
魏建功后来回忆如皋师范学唱校歌,校歌给他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体用贵兼通”,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当时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在如皋师范,他开始接触英语,英语的拼法给他很大的启发。他觉得中国字太多、难认,一部康熙字典就有近五万字,一个识字很多的老师,怎么也识不了一万字啊,如果中国字也有拼音就好了。他曾经萌生的这个想法,可以说是他后来成为音韵巨匠的思想萌芽。
1914年夏,13岁的魏建功考进了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即今江苏省南通中学)。在那里,魏建功有幸遇到许多名师,如级任老师(即今班主任)缪文功,著名语文学者,近代中国主张中文横写的最早人物之一。高二的国文老师孙锦标,是名闻全国的方言学家。高三的国文老师徐益修,深谙国学,尤其对音韵学有研究,之后的国内学者陆侃如、王焕镳、任铭善、蒋礼鸿、陈从周等都是他的高足。当时徐益修给学校写了一首校歌,其中“修吾德而益彰,讲吾学而益昌”的教诲,一直深深镌刻在魏建功心中。
1918年,17岁的魏建功以优异成绩考取北大,因肺病未能入学。在家休养一年后,1919年第二次考取北大。入校后,他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看到北大文科教授吴梅创作的《本校校歌》,文字古奥典雅,魏建功很感兴趣,随即抄录:
[正宫]锦缠道·示北雍诸生
景山门启,鳣帷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这首校歌是用散曲体裁写的。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提倡美育,将北大的一个学生社团音乐团改组为音乐研究会,下设古琴、丝竹、昆曲、钢琴、提琴五组。魏建功听过用钢琴、提琴伴奏,由音乐研究会的学生合唱的这首校歌。他觉得,听唱歌比看歌词更有味儿。
1944年前后,魏建功成为“国语推行委员会”在重庆地区推行国语的负责人。台湾光复后,台胞学习汉语热情高涨。1946年早春,魏建功赴台担任“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台大中文系师生的热烈欢迎下,魏建功唱起了学生时代这首北大校歌,鼓励年轻人“珍重读书身”。
(作者:詹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