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4日 星期五

    在家门口听名角儿唱戏

    ——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十年不辍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4日 05版)

        【文化小康新追求·戏曲进乡村】

     

        打开舞台车,锣鼓敲起来,一张张笑脸便绽放在田间村口……不久前,河南豫剧院二团来到了偏僻的三门峡陕州区西李村乡元上村,为农民送去了经典剧目《清风亭》。该剧团的9名国家一级演员全部出演,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地方色彩,将剧中张元秀、不孝之子张继保等一系列舞台人物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受到村民热烈欢迎。

     

        这是河南省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的一个缩影。

     

        “‘舞台艺术送农民’是河南省首创的公益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自2008年开始,由河南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已经坚持了十年。”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说,活动按照“政府买单,院团演出,农民受益”的运作模式,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由省、市、县(市、区)政府共同采购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省、市、县(市、区)三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优秀民营演出团体组织演出。

     

        通许县练城乡拐王村党支部书记张清正说,舞台艺术进乡村,极大地丰富了留守老人、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的孩子在看了经典剧目之后,就爱上了传统戏曲。舞台艺术送农民,也让演员更接地气。著名板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河南豫剧院二团的周武占说,只有深入最基层,我们才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生活,才能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补充我们艺术创作上的不足,尤其是激发、激活艺术创作。由于社会效益良好,这一活动被连续列入河南省委省政府“十项民生工程”,并逐渐形成长效机制,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品牌文化活动。

     

        “截至2016年,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共投入21469.5万元,在全省1863个乡镇演出26038场,吸引观众六千多万人次。”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说,2017年,全省共安排演出3109场。三级财政共投入3542.2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2681.96万元,市财政投入495.52万元,县财政投入364.72万元。

     

        在省级“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的示范带动下,河南18个省辖市和部分县(区)级也纷纷购买本级院团的演出场次,使该项活动在全省铺开。

     

        “在家门就能听到名角儿唱戏,农民们都很高兴,眼巴巴盼着多送几场。”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金枝说,“我们曾经在30多天时间里连演了70多场,到哪儿都是人山人海。演员走到老百姓中间,只要大家喜欢听,唱再多也不觉得累。”

     

        “演出团体演出前均进行了认真准备,参演剧目有的是反复打磨的经典传统戏,有的是新排的贴近群众的现代戏,有的是近年来的获奖剧目,有的是时尚的歌舞综艺类节目,参与演出的演员均是本团主力阵容。”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黄寒秋说,“农民普遍反映非常好,说演得实在、看得过瘾。”

     

        免费看大戏不仅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政府购买服务还给处于窘困之中的县级剧团增加了活力。十年来,除了省直院团和市级院团外,一大批民营院团参与其中,一批小剧团重新焕发了活力。

     

        西华县豫剧团团长郑强说,剧团有50多人,只有7个人的经费,生存十分困难,以往剧团每年虽能承接商业演出四五十场,但每场演出的纯利润只有1000多元。承接“舞台艺术送农民”的演出任务后,演员的补贴比商演还高,大家的劲头很大。

     

        “这个活动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不仅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文化部对河南的这一做法充分肯定,并把河南惠民演出的组织方式和资金投入机制等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杨丽萍说。

     

        (本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