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4日 星期五

    逐美“丝路”之乐

    ——听《一带一路 聆听中国》原创交响音乐会

    作者:陈乾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4日 12版)
    《一带一路 聆听中国》原创交响音乐会 陈乾 摄

        【文艺观潮】

     

        由北京市文联、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办,北京综艺博览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创作承办的《一带一路 聆听中国》原创交响音乐会,近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首演。“聆听”系列以“一带一路”为背景,包含《聆听中国》《聆听阿拉伯》《聆听南亚》《聆听地中海》四部地域风格显著的原创作品音乐会,意在运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特色音乐语言,展现出在互联互通的新时代下新“丝路”上的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

     

        在本场音乐会上,指挥家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依次演奏了“聆听中国”原创交响音乐会所委约的七首管弦乐新作,分别是:张朝的《编钟畅想》、尹铁良的《北方梆调》、张大力的《黄梅随想——主题变奏曲》、温展力的《古道新绫Ⅲ——大提琴与交响乐队》、张难的《春天的鼓舞》、亢竹青的《潮尔》和伍嘉冀的《蓝色畅想》。

     

        作为“一带一路”原创交响系列的首篇,“聆听中国”所委约的七首原创交响乐作品,题材广泛,体裁丰富,着重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技法相结合,将戏曲、民歌和时代歌曲等材料融入管弦乐的创作中,以东西合璧的新样貌奏出宽广恢宏的时代气势。《编钟畅想》吸纳编钟、编磬、古琴的民族化声响,塑造高远清幽的古代风韵;《北方梆调》的音乐旋律取材于河北梆子,作品以形式丰富的技法将典型的唱腔、行弦、过门儿等戏曲音乐材料发展成为一部具有较为自由结构形式的管弦乐曲;《黄梅随想——主题变奏曲》以《天仙配》的音乐元素,作主题变奏而成;《古道新绫Ⅲ——大提琴与交响乐队》则以现代感十足的创作手法,结合展现西域风情元素的音乐语汇,形成了独特的异域风格。《春天的鼓舞》取材于滇南风俗“跳鼓”,提取了滇南的山歌、劳动歌和丰富多变的鼓点为素材创新发展而成;《潮尔》运用人声潮尔、拖布绣和器乐潮尔等表现形式写作而成;《蓝色畅想》则以20世纪70年代的红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为创作思路和旋律素材。

     

        从选题来看,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催生了一批反映“一带一路”题材的大型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现实题材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亦在有序增长。《聆听中国》的七首作品以中国化的交响语言描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劳动生活和民风民俗,让听众从音乐中找到家乡的印记。在引发观众回望历史长河中的美好记忆、畅想当今最为瞩目的宏伟蓝图之时,也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音乐、历史、人文的传播与推广,做出了最务实的举措。

     

        从创作和策划手法来说,七首作品有的以家喻户晓的戏曲元素,唤起听众对民间戏曲音乐的亲切的碎片化记忆;有的以地方传统歌舞或乐器为素材,运用民族化的声响与交响乐队交相互融,展现出“丝路”上的古代风韵和现代风貌;有的虽以描写自然和民俗为题材,却并未使用区域特征显著的民歌、戏曲元素,而是通过“特征提取”的技法为展现民族风情“造境”;也有的以家喻户晓的时代歌曲为蓝本直抒创作情怀。音乐语言的成熟性,使得《聆听中国》在听觉体验上亦是一部不乏亮点的作品。七位作曲家中的大多数具备了在各种不同音乐环境下浸润多年的创作履历。同时,这部命题音乐会的非命题邀约方式,给予了创作者最宽松的创作空间。每位作曲家各自选取最熟悉的音乐风格,在写作技法上以各自理解的、最忠实于传统音乐审美表达的方式进行创作。七首作品的旋律构成与衍展、纵向与横向织体构成,以及音色织体构成等方面的民族化尝试,都体现着创作者对西方交响音乐结构形态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结合的思考。整场音乐会颇具亲和力和感染力,频频引发现场观众的热情回应。

     

        本次音乐会集合了当今中国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值得一提的是,首先,该场音乐会的两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古道新绫Ⅲ——大提琴与交响乐队》与《潮尔》都能够体现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较好地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尤其前者在创作中并未选取“文化”“民族”“玄妙”等作为创作主旨,而是以立意的清新和色彩的明快,让人感受到作品对生命活力的由衷赞叹、对节奏游戏的尽情把玩和对特色音响的灵气追寻。其音乐结构较好地实现了题意的内涵:精炼、匀称,材料精简但极富效果。

     

        其次,《聆听中国》的七位作曲家中有职业作曲家与高校作曲系教师。一直以来“学院”色彩与“职业”色彩之间,似乎总有些确乎存在的差异性,令人不免担心整场音乐会的形式风格是否会有“失调”之感。所幸,七首作品从古老的“编钟”到戏曲“梆调”“黄梅戏”,再到传统味道十足的“鼓舞”“潮尔”,最后回到如歌的“海洋”,虽取材多面,但在听觉的连贯性上却未现断层之感。

     

        “聆听”系列作品的策划创作与首演,既体现了创作者关注当下的使命感,也展示了音乐创作领域中,现实题材创作的根本要义在于挖掘现实主义的光芒,用音乐的语言表述今天中国人幸福自信的精神风貌和渴望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景。创作需要被富含人性光彩的现实主义光芒所点亮。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用群众听得懂的音乐语言表现他们当下的昂扬与困惑,以现实主义精神关照生活,使音乐作品富有生活的质感和理想的温度,才是赢得观众喜爱的根本条件。让我们以此为契机,期待“聆听”系列的后续篇章。

     

        (作者:陈乾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