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生命的盘虬

    作者:启键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7日 14版)

        每次走进观澜版画村,我都免不了要打量一下村中的两座祠堂。

     

        这个古村位于深圳龙华观澜大水田村牛湖新围。东边的区域是由40多间房子构成的方形围屋,围屋内巷道纵横齐整,房舍错落有致。围屋入口大厅有匾额,上书:“龙门世居”。围屋后有山丘,前有风水塘(今已成版画工坊),在前排中间位置便是陈氏宗祠。这是一座三开间三进两天井的建筑,已经没有了村中老人口中所讲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但其飞带式垂脊的屋顶造型依然可以看出昔日的讲究。前堂正脊、博古脊头和檐板等部位上的彩绘泥塑壁画,以山水花鸟、瑞兽锦鲤、亭台楼阁、吉祥宝物等为题材,尽管彩漆斑驳、残缺不全,其做工之精致细腻,仍依稀可见。祠堂内的神龛、神主牌位,自然是后来修缮复原的,但门前的对联“先祖千寻抬望眼,后裔万里驾长车”和字迹模糊的诗文,则是近三百年来陈氏先祖客居此地、传承家史、励志后裔的清晰印记。版画村西边是凌氏村庄,前排中间的一开间二进一天井建筑,为凌氏家祠“厚安堂”,祠堂前的风水塘与北角、东南角两座五至六层高的碉楼,构成其独特建筑群落。

     

        2010年,我曾有幸前往河南信阳潢川黄国故里寻根谒祖。黄国故里是黄姓祖先发源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古黄国被楚国吞并后,黄国人中的一支旺族在江夏郡(今湖北武汉江夏区)开基,其祠堂堂号名为“江夏”,时至今日,以“江夏”为堂号的祠堂,肯定是黄氏祠堂。围绕传统文化弘扬,江夏区支持成立江夏文化研究会,打出了“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的文化招牌。目前,江夏区成为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

     

        历史上,由于战乱,江夏黄氏又有宗群回迁至河南固始,后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宗族的迁徏,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开始宗亲分流,向东南迁徏拓展,乃至远渡重洋,旅居海外。从祖辈的口中,我了解到自己的老祖宗从潢川至江夏,从江夏迁至固始,又从固始入闽,在福建邵武开疆拓土的历史。据族谱记载,先祖黄峭(后裔专称为峭山公)在唐末出生于邵武,为春申君黄歇第四十五世孙,二十四孝之一黄香第三十一世孙,曾官至工部侍郎。其八十寿诞之时,决定让其三房二十一子离开家乡另拓基业,并作《祖训诗》(又名《上马诗》)作别儿孙。这首诗,满怀峭山公对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祈祷。不少地方的峭山公裔孙,此后把祠堂堂号命名为“炽昌堂”。

     

        有祠堂便有堂号。堂号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些是以彰显祖德为内容,以区别不同族群、不同支派。有些则以传统伦理道德、经典词句或特别寓意作为内容命名,如潮汕地区有一祠堂堂号为“燕翼堂”,源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第八章之“燕翼贻谋”,表达善为子孙谋划,造福后代,由此颂扬祖先德泽。而另一堂号“奉先堂”,则出自《尚书·太甲中》:“奉先思孝、接下思恭”,意为侍奉先辈要孝顺、对待晚辈要有礼,以崇祖敬祖、警示族人。而“继承堂”的堂号则是以《汉书·燕刺王刘旦传》之“继已成之业”意,教育后人。尽管不同姓氏均可取相同的祠堂堂号,如笃敬堂、崇礼堂、永志堂、报本堂、思成堂、孝思堂、永安堂等,但其蕴含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祠堂的对联、名人牌匾、祭祀的祝文仪注,与堂号一样,打上了家族传统文化的烙印。

     

        每一个祠堂都是一部人文历史,其建筑形态浓缩了时代与地方风土特色。无论是单体的建设布局设计、构造、装饰,还是建筑中的空间配置和组织,均符合伦理、礼制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期达到实用、象征和表达意向的功能。祠堂的建筑,是族群财力与人力、思想与观念、人文与宗教互动对话而建构的文化空间。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家族观念,认为“族必有祠”及“巨家寒族,莫不有祠”。客家族群的村落,是把祠堂建在来龙山脉、左右砂、明堂、前案、水口等自然地理环境和风水最好的位置,以求“藏风聚气”“永葆生机”“福泽后代”。这不但反映客家人尊崇先祖的观念,还折射出客家族群谋求长远发展的眼界。在我的老家梅州大埔,老祖宗曾经居住的老房子,到后来便往往成了家族的祠堂。

     

        曾经在粤东铜鼓嶂山麓大埔银江坑头坪上村,观看余氏族人除夕日祠堂拜祖的情景。午时刚过,各家各户便带着牲礼酒果往祖祠尚德堂敬奉。如果是当年有老人故去,便从家里捧着入奠时使用的灵位牌和牲礼,按祠堂主礼人的指示,把属于老人的木主牌位安置于按辈分排序的特定位置,然后行叩拜礼。大支小支的拜香冒出缕缕青烟,夹带着蜡烛燃烧释放出来的烟味和牲礼的荤味,从梁桁瓦顶间弥漫开来。入门左侧小厅有主事的人在收钱并作登记,那是族人自发捐香油、修缮祠堂款项。不觉间,门口风水塘响起客家大锣鼓的混响,鼓手用强烈的鼓点调动十几面锣和钹的铿锵节奏,间或飞扬着唢呐悠然委婉的乐音。从祠堂开始,锣鼓队沿路挨家挨户去拜年,每到一户,烟花爆竹鸣放。午夜时分,族人又要带上牲礼到祠堂迎新年拜新年,锣鼓队则开始逐户巡游一直到凌晨。山村的新年就这样围绕着祖祠的香火展开。直到正月十五,山村的热闹气氛达到高潮。

     

        透过袅袅的香烟,我仿佛看到一条纽带强劲联系着前世与今生,联系着宗族根源与血脉脐带,联系着乡愁追思与承前启后。时间从生命的根脉中穿越到当下。低头俯仰之间、跪拜曲展之时,这纽带串起一盏盏道德文化的灯笼,挂在祠堂里,世世代代盘虬在我们前行的路上。祠堂也如文化基因传承的礼堂,让每个鲜活的生命,循着血脉、循着亲情、循着对根的崇敬和认同,生生世世在这里盘虬。

     

        (作者:启键)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