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语】
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分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在中国,分享经济正依托6.2亿多手机网民规模快速壮大,出行、住宿、办公空间、医疗等各个传统领域的闲置资源,被高效、灵活、精准的网络平台“盘活”。
今年以来,分享经济等新业态越发壮大,带动新兴消费模式加速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7.2%。此外,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新业态,正促进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报告显示,6亿国人参与到了分享经济的大潮中,这意味着每两个人中就有近一个人正在享受分享经济的“红利”。
不得不承认,借助“互联网+”的分享经济相对传统的资源匹配模式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这一新业态的“快速生长”,也让消费者时常感叹“想要爱你不容易”——
比如在共享单车行业,一方面,快速增长的共享单车新业态化解了大量过剩产能,让自行车这个“几近衰落”的行业重新焕发生机;另一方面,有些地区出现了故意损坏或乱停乱放等问题。而在网约车行业,几年来曾多次引发监管和社会争议,对于网约车现象“管”还是“不管”“该怎么管”,都成为争论焦点。
未来几年,分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以上。对分享经济这样一个在很多方面“未知大于已知”的新业态,不应用以往的老眼光去审视和监管,而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看待。要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经过深入调研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监管,审慎出台新的准入和监管政策,才能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
分享经济要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此,要列好负面清单,让市场充分自我调节,鼓励公平竞争。同时,破除行业和地域壁垒,强化分享经济领域平台企业垄断行为监管和防范。
分享经济有一句口号:“我的就是你的。”这里,“我的”是拥有权,“你的”是使用权。分享经济通过这种利他精神,实现不是“拥有”但可“使用”的新消费方式。但是,比无公德行为更让分享经济平台“头疼”的,是信用数据的缺乏。比如,对共享民宿来说,基本没有社交网络可以保证用户是真实安全的,无法信任陌生人又没有信用数据的支撑,让更多人选择住在陌生人的家里或把家租给陌生人,无疑都是挑战。
分享经济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到底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共享?共享是否真的有价值?物品拥有权和使用权是否可以进行切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界定和把握。
分享经济发展过程如同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经济规则和秩序慢慢公认,最后不断探索出人与人之间信任底线的过程。要鼓励分享经济,必须要解决信用体系、服务标准的问题。应鼓励分享经济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共享数据,从而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矛盾。在对分享经济网络平台加强监控、降低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还要通过出台行业服务标准、自律公约等,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等社会共治的机制。
(作者: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