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
在大学校园诸多关系中,师生关系属于微观层面,不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正是这种师生关系,最容易在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它就像血液在学生身上流淌,融入其中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精神,以及学生自身发展出来的主体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这也是为什么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校园教育依然重要、课堂教学依然重要的根本原因。然而,当前大学校园的师生关系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滋润学生的成长。
大学师生关系现状不容乐观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通过师生关系实现社会化教育的育人功能。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师生间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学是学生长身体、完善心智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学生渴求交往,渴望友谊,但部分学生缺乏交往的勇气和途径,部分学生担心被人看不起而怕与人交往,还有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他人交流。可想而知,学生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引导和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容易。且不说一些公共基础课动辄一二百人,师生间交流机会很少。即使是小班教学,研讨课也不一定能上起来,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讨论、提问题的欲望,也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怎样提。加上一些教师受科研、聘职称、生活等方方面面压力的影响,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关注不够,与学生课外交流的时间也很少。
二是师生间缺乏思想和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知识交流,更多的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通过互动彼此接纳、相融,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教师讲课语言幽默、表情丰富,特别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学生抬头率就会高。学生听懂后那种喜悦的表情又会反过来激励教师。还有,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有激情,这种激情不是做作,是自然的流露,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所教内容的兴趣和感情。当教师把自己对于知识、对于真理、对于高尚、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真诚地向学生表达出来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学生就有一种满足感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遗憾的是,目前一些课堂教学特别是“两课”教学变成了一种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失去了师生间应有的互动、交流与争鸣。
三是师生关系存在功利化、庸俗化现象。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今日之大学校园已非充满书香的“象牙塔”,师生交往动机和行为的功利性越发凸显。例如,一些学生以教师话语权的大小和掌握学术资源的多少作为师生交往、选择导师的出发点;一些学生平时忙于考证、学车、兼职等,经常逃课,考试抄袭、舞弊,为了60分过关,向教师要分数;一些教师忙于科研、社会兼职,对于教学工作投入不足;一些教师为了获得较好的评教结果,上课时取悦于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在一些学校,学生入党、评优、就业等工作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益交换的烙印。可以看出,大学师道尊严传统、师生伦理关系正在消失,师生关系趋于扭曲。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刻不容缓
自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大学扎下了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感、有理智、有能力、有创造的健全生命来培育,而师生关系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启迪学生精神世界、塑造学生发展愿景、提升学生社交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师生关系建设,是对育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已刻不容缓。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具有主导作用。身教是教师育人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对教师身份的约束。言行不一是导致教师在学生中缺乏信任的重要原因。师道尊严的回归,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教学是一种让学生也让教师改变的互动活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空间的发展,大学教育理念、模式、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唯一的传播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汲取者。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民主、协同、互动的新的教学关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学关系,还包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崇拜,或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会自然地产生人格、精神和情感方面的传递和交流。有专家指出,教学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教学方法,而在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应该从情感入手去构建师生关系,将真诚、理解、尊重、民主、平等的理念融入师生关系中。
学校要规范备课、教学、作业、辅导四个教学环节,用制度保障师生间的交流。同时对可能导致的教师的工作量翻番,学校应给予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大学还可以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涯规划给予指导。
改革考试方式,纯化师生关系。虽然大家对教考分离还有不同的认识,但不可否认,这样做有利于客观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促使教师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教学要求;也促使学生端正学风,消除考试要分数的现象。
还有一点,就是客观看待学生评教。学生评教在创立之初,其目的是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学生评教活动出现了某些“变异”和“失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为此有专家建议,大学应开展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活动。学生评教主要是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投入精神,而同行评价则主要着眼于教师教学的学术水平。一旦随机性的相互听课活动开展起来,教风必然会有较大改善。
(作者:夏鲁惠,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