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7日 星期二

    崭新时代的铿锵符号

    ——“复兴号”首发直播记

    作者:本报记者 陈恒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7日 05版)
    “复兴号”驾驶员正在做出车前的准备工作。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乘务员在“复兴号”准备就绪。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融媒体报道小组在“复兴号”内测试WiFi速度。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扫一扫二维码 进入直播平台

        6月26日11:05,红银交映的“复兴号”CR400AF车型从北京南站驶出,沿着中国最繁忙的京沪高铁驶往上海虹桥;同一时刻,另一列“复兴号”G124次列车从上海出发,北上奔赴北京……

     

        在“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列车上,光明日报融媒体报道小组采访了不同身份的三个人,请他们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复兴号”和中国列车的进化史,并在“一直播”平台上进行了直播。截至26日24:00,观看人数突破11.7万人次。

     

    “复兴号”的意义不仅在于做了一个新车

     

        作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张波已经在机车车辆研究所工作了20个年头。

     

        20年中,先锋号、中华之星等中国最早的动车组工作,他都参与过。在他眼里,中国动车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自主研发积累的阶段,进行了技术积淀,也锻炼了一批队伍;第二阶段从2004年开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出了“和谐号”动车组,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外方的很多经验,提高了中国的制造水平。

     

        如今,进入到第三阶段。“‘复兴号’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张波强调,在涉及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

     

        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光明日报在直播中发现,“复兴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列车提供了USB充电口、实现了WiFi全覆盖等等。张波告诉记者,结合多年的经验,“复兴号”针对很多旅客感到不方便的地方进行了改进。

     

        在张波看来,“复兴号”的意义不仅在于做了一个新车,更重要的是打造了自己的平台,锻炼了自己队伍的信心。“在原来进行技术改进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不知道这么改到底能不能做成。但是在做过中国标准动车组之后,整个团队的自信心就已经比较强了。未来再做一些改变的时候,就不会再有疑虑、对自己不自信的成分出现。”

     

    最能反映动车发展速度的,就是学习的频率

     

        突破众多媒体的包围圈,我们“逮”到了北京铁路局北京机务段的“老司机”袁国慕。因为值乘司机不能接受采访,作为此次G123次列车添乘司机的他,就进入了我们直播的视野。

     

        从“韶山1型”到“复兴号”,43岁的袁国慕驾龄已有23年。23年中,他曾经开过十几种型号的国产机车,见证了中国铁路技术的快速进步。

     

        时间回溯到1994年,20岁的袁国慕开的第一台机车“韶山1型”诞生于1969年,这也是我国第一台国产的电力机车,在我国机车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后来,我还开过韶3、韶4、‘和谐’系列电力机车和‘和谐号’动车组。”在袁国慕的眼中,火车头的变迁,见证着同一时期中国发展的进程。1997到2007年,中国铁路依靠装备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六次大提速。2007年D字头列车开行,中国铁路迈入高铁时代。

     

        过去的五年,中国新开通高铁里程更是高达1.36万公里,50%以上的铁路旅客发送量由动车组列车承担,每天有400多万旅客享受高铁旅行生活。历时五年研制成功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更是代表了中国高铁技术的最高水平。

     

        “开过这么多年火车,感觉到有哪些变化吗?”记者问。

     

        “变化非常大。”袁国慕感叹道,“韶山1型机车司机室后边是一个大变压器,噪音大,电磁场高。而现在的动车组,不但干净卫生,还有空调,并且没噪音,工作环境非常好。”

     

        袁国慕说,新的“复兴号”与韶山、和谐相比,界面更加清晰合理,“比如,CRH380A和CRH380B都是三个手柄,而在‘复兴号’上简化为一个手柄,降低了误操作的可能性”。

     

        “近几年,中国动车组发展特别快。我们一个礼拜学习一次,都有可能跟不上动车组软硬件更新的速度。”他感慨,最能反映动车发展速度的,就是学习的频率。

     

    “肯定是将来的铁路人才”

     

        就在我们报道团队对列车运行速度进行介绍的时候,一个皮肤黝黑、头戴草帽的小伙子闯入了我们的镜头。这个跟我们一样在进行视频直播的小伙子姓付,来自清华附中,今年17岁,还在上高二,但他已是一位资深的“高铁专家”,专程买票赶上了这趟列车。

     

        “我们有一个火车迷的群,大家都非常关注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群友都能来到现场,所以我就通过直播把我们国家最先进的高铁展示给伙伴们看。”

     

        小付的家就在清华园火车站旁边,这让他觉得特别有意义。“因为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就在旁边,可以说我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关注中国高铁发展的。”

     

        “那是哪一年?应该还没有高铁吧?”

     

        “有。在我幼儿园的时候,中国曾经自主研发过动车组列车。”小付对中国曾经研发过的春城号、先锋号、中华之星号等国产动车组列车如数家珍。但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可靠性、成本等方面还不够成熟,最终没能实现量产运营。

     

        而如今,“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彻底摆脱了国外平台对动车组发展的限制。“中国标准开始走向世界,这是让所有铁路爱好者特别高兴的。”小付说。

     

        我们偶遇的这位火车迷,在光明网同步的视频直播中引起热烈反响,网友们纷纷称赞小付“肯定是将来的铁路人才”。

     

        记者顺势问道:“你这么喜欢高铁,有没有想过将来从事祖国的高铁事业?”

     

        “当然想过!”在马上就要高三的小付心里,如果能把自己的爱好和职业规划结合起来,是最好不过的事情,“清华大学就有高铁研究中心,但目前还不是特别完备。我更倾向于考虑北京交大或者西南交大这类专业的学校。”

     

        此时,G123列车仍在飞速前进,我们的直播时段也接近尾声。小付要从济南西站下车,因此跟我们告了别。两个小时之后,他将坐上从上海对开过来的“复兴号”另一款车型CR400BF回京,继续追寻他的高铁梦想。

     

        (本报记者 陈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