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抠专业字眼”也是作风问题

    作者:王钟的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6日 02版)

        【新闻随笔】

     

        “世界史不是历史学”的荒诞剧出现翻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纪元报考徐州市城市房屋征收办公室并取得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后,却被该市人社局取消录用资格,理由是她的专业并非“中国语言文学”。事实上,研究生阶段并无“中国语言文学”这一名称的专业,纪元的研究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属二级学科。

     

        电话抗议、局长信箱、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人社局“抠字眼”,迫使纪元走上了申诉之路,但是有关部门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纪元一家遂将徐州市人社局告上法庭,去年10月第一次开庭,目前案件还没宣判。

     

        没人为此负责,考生付出代价——在人社部门眼中,他们与纪元“无冤无仇”,“抠字眼”并不针对个人,甚至是工作严谨的表现。为了“中国语言文学”这个根本不存在的专业名称,就把“中国语言文学类”的考生拒之门外,而且理直气壮。“规定就是这样子的,我们也没有办法。”这种表面很无奈、实际很残酷的话语,许多人都听过。

     

        在这起纠纷中,人社部门难道真的在秉公办事吗?口里说是不能犯错,实际上只是将错就错。如果先前的报名条件设置不闹出低级的乌龙,明确“中国语言文学”是大类,或者在条件里细化到真实存在的专业,就不会出现争端。

     

        其实,把“中国语言文学”当成一个专业并非不可饶恕的错误,并非不可弥补,只要接受所有“中国语言文学类”的考生即可。但是,有关部门想的不是从人性角度给相应考生提供机会,而是生硬地拒绝。

     

        行政部门、事业单位招录人员时设置专业门槛,本是为了提高职能部门效率,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有关部门在执行时想的不是当好伯乐,而是如何减少自己的“风险”,避免“出错”。这种凡事先看会不会危及自己的态度,死抠文本而不顾及实际情况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官僚主义作风。

     

        经历了十八大以来的强力反腐,明目张胆的吃拿卡要等行为少了,死抠字眼、推诿责任成了一些部门不作为的突出表现。在经济领域,死抠字眼的现象同样存在。有企业管理者说,感觉一些职能部门无形中有个“文件保护伞”,只要上边有一个笼统的文件,就会把文件当成不作为的借口。更有企业家调侃,“许多官员变成了文字工作者”。

     

        这种怕麻烦、不担当的姿态,如果针对公民个人,轻则造成办事痛苦不堪,重则让人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针对企业,会制造不友好的营商环境,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把字眼当成为官不为的掩饰,最终会导致政府部门丧失公信力。

     

        在受到媒体关注后,纪元的申诉之路能否迎来转机,是接下来舆论关注的方向。但是,“世界史不是历史学”也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是中国语言文学”也罢,纪元等当事人经历的荒诞剧,是现实中许多人的共同经历。媒体也许能够扭转一个人的命运,但很难扭转所有遭遇不公者的命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权力用谦卑的态度回应民众诉求,转变职能部门的作风。

     

        (作者:王钟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