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
●产业界积极为高校提供信息及资金等保障
●高校结合实际开设创业课程,聘请优秀创业者担任教师
独特的历史背景
日本创业教育起源于独特的历史背景。在日本由古代向近代演进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社会变化是从前居“士、农、工、商四民之末”的商人阶层的崛起及中小企业的涌现。据江户初年成书的《日本永代藏》记述,大阪商人须恪守诸如“不恋美食、不淫乱、不着绢物”等16项训诫。可以说,传统的“商人教育”为后世的创业教育积累了经验。
二战结束后是日本继明治维新后的第二个重大历史转折点。日本政府于1948年设立“中小企业厅”,出台多项经济改革政策,扶植中小企业创业发展。1963年,日本又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将“小企业”规定为从业人数一般在20人以下,但商业及服务业为5人以下,从而在法律层面对创业之初在人员及资金上都十分有限的创业者予以保护和扶植。
不过,客观而言日本当时仍更重视大企业,中小企业在“大企业—中小企业”二元格局中处于劣势。随后日本抓住冷战体制下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自明治时代以来的工业化大生产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经济陷入低迷。不景气的局面给日本政府及社会敲响了警钟,在“后工业化社会”“第三次浪潮”“知识价值社会”等理念的推动下,日本上下开始关注创业,希望借此为低迷的经济注入新鲜血液,提升经济社会活力。
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便开始详细调查、分析在创业支援上走在前列的英美等国经验,探索扶植、支援国民创业。日本高校也在这一时期开设“创业家养成讲座”,开启创业教育之门。1999年,日本又再次对《中小企业基本法》予以修订,一改此前对中小企业“过小过多、过当竞争”的负面认识,转而视之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活力的源泉”,着力推动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发展。此外,日本又先后于2013、2014年制定《小规模企业活性化法》和《小规模企业振兴基本法》,力图通过扶植中小企业重振日本经济。
培养创业精神、资质、能力
作为日本科技及经济的发动机,日本高校被寄予重振经济的厚望,而创业教育则是其重要途径之一。所谓创业教育,按照日本学界的一般理解,是指培养创业家精神和创业者的资质、能力的教育,即培养具备创业家精神(挑战精神、创造性、探求心等)和创业者资质及能力(信息收集、分析、判断、执行、领导及沟通等能力)的教育。这种教育并非仅针对创业者或企业经营者,教授某些特殊内容,而是针对任何有创业志向和热情者,培养其与他人协作创新的能力。经历近20年的发展,日本近半数高校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彰显出与欧美等国不同的特点。
首先,就日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类型而言,学界将其总结为“创业家专业教育型”“经营技能综合演练型”“创业技能第二专业型”和“企业家精神涵养型”四类。其中,“创业家专业教育型”指在经营学部、商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创业家专业”培养学生。这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类型,如日本大学、东京工科大学及小樽商科大学等均属此类;“经营技能综合演练型”指在经营学部、商学院等围绕制定商业计划而开设演练式课程。青山学院大学等属于此类;“创业技能第二专业型”指针对工学、医学专业学生开设讲授创业技能的第二专业(副专业)的教育。庆应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及信州大学等均属此类;“企业家精神涵养型”指针对全校学生的一般教养式创业教育。这一类型以广岛修道大学及横滨国立大学等为代表。
其次,就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而言,试以第一、四种类型示例。
作为“创业家专业教育型”的代表,日本大学开设研究生层次的2年制创业类MBA专业课程,以核心科目与专业科目为经纬支撑起课程体系。其中,核心科目是必须科目,讲授从事商业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而专业科目为专业方向课,针对学生多为家族企业继承者或医疗、IT等行业从业者的特点,提供“健康及社会关怀”“技术及管理”和“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等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需求。具体实施上,第一学期讲授管理基础理论课程(核心科目),第二、三学期讲授实践型课程(专业科目),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或制作商业计划,为直接促成创业的实施打下基础,显示出“创业家专业教育型”的专业性特点。
而作为“企业家精神涵养型”的代表,广岛修道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不突出专业性,而是培养学生在商业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涵养。该校自2007年起开设涵盖本科一至三年级的“创业:事业创造课程”。其中第一年讲授簿记和经营等基础理论,第二年设置“创业家精神养成讲座”“商业计划制作”等若干选修课,第三年设置“商务及模拟”和“营销及调查”等实践性科目。课程结束后颁发“课程修了证书”,以便学生在大四应聘时将其作为准技能证书提供用人单位,增加就业可能性。此外,该校每年举办两次“商业计划大赛”,外校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亦可申请参加,评委由广岛银行等当地金融机构融资主管担任,优胜者将获得由广岛风险投资育成基金提供的创业资金资助。这既贯彻了该校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也说明其在对待学生实际创业的态度上,将支援事宜交给社会上的相关专业机构,克制学校的过多参与,显示出“企业家精神涵养型”的侧重与分寸。
再次,就日本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的参与而言,其突出表现为政府、产业界与学校即所谓“官、产、学”三者协同合作。其中,政府将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产业界积极为高校提供信息及资金等保障;高校亦不断改变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创业课程,并聘请具有优秀创业经验者担任教师,从而构建起“理念—课程—教学”的完整体系。此外,在日本创业教育体系里,政府扮演了计划制定、政策引导及居中协调等一系列重要角色,相较欧美国家发挥了更强有力的行政力量。
在社会各界高度参与的背景下,日本创业教育课程类型渐趋多样,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科目数量不断增加,且部分高校灵活地聘用有创业经验的校外人士担任教师,既提升了师资力量及课程质量,也节省了相关经费。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名称及内容各异,说明日本高校对于创业者所需能力及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而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相近,也说明其尚未建立起内容垂直衔接的教育体系,仍处在摸索、尝试阶段。因此,在面对日本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时,我们仍需辩证地吸收与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推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谭皓,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