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现有国际核治理体系所存在的弱点与矛盾逐渐显现,国际核治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求同存异,携手推进完善核治理体系。这是日前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核议程评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学者的共同观点。
此次研讨会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中心管控原子能项目承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核安全与核不扩散:制度安排与现实困境”“核安全的全球治理:进展、挑战与合作”“核扩散问题”“核军控的困境与治理”“在核时代中实现安全”等议题展开了坦率的探讨。
与会专家认为,核军备竞赛事实上没有赢家。国际社会已经建立起一些核规范与核机制,进而推动了核裁军。这些举措有效减缓了核扩散,使得核战争的风险大大降低,核竞赛高峰期人类面临的焦虑和恐惧似乎已经过去。
但是,国际秩序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后西方时代将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这是理解接下来十几年核问题发展的大背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国际关系学界“英国学派”领军人物巴里·布赞在研讨会上直言不讳,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新兴力量逐渐崛起、经济全球化危机不断、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等,造成西方统治秩序受到挑战乃至瓦解,世界正在进入后西方时代。
与此同时,现有的国际核治理体系所存在的弱点与矛盾,以及面临的一些新挑战逐渐显现。韩国科学技术院核扩散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任晚成以核能源与核材料管控为例,介绍说国际社会对核物质的出口管控不够有力规范,很多政府治理能力有缺陷的国家可能造成核物质的泄漏与扩散。此外,很多非拥核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水平不断提升,必然会促进其核技术的完善,可能会加剧国际核竞争与对峙。
与会学者认为,目前国际核裁军举步维艰,核裁军路线之争表面化;核不扩散热点问题复杂难解,各方在对话谈判与制裁动武之间摇摆;核安全与核能安全挑战突出,各国核能发展政策取向明显分化。
如何解决国际核问题的困境?这是国际社会所必须回答的重要议题。
国际关系学院校长陶坚认为,核问题具有跨国性的鲜明特征,所以现有核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全球治理的方式才能实现。但是现有国际核治理体系存在的某些缺陷,比如缺乏强制性,对于一些核国家的制度约束力不强等,导致现有核治理体系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必须要更好地完善核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使其更符合全人类利益。
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副司长董志华对中国主张作了详细阐述。她说,中国一直从全球安全治理的战略高度看待核领域治理问题。习近平主席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这些新理念和新思想是中国参与核领域治理的根本指针。中国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和责任,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公共安全产品。
正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中心管控原子能项目执行主任马丁·马林在致辞中所说,此次会议之所以选择在北京举办,是因为中国在核领域的民用、军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有利于塑造、完善未来国际核治理体系。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曹元龙 本报实习生 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