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9日 星期一

    今天,为什么重提王选精神

    作者:田刚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9日 11版)

        【思想汇】

        我作为民盟中央的代表不久前参加了纪念王选同志诞辰80周年座谈会。与会代表深情地回忆王选攻坚克难,取得科研突破的往事,使我得以更加深入地重温王选极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他不畏压力、迎难而上的精神气节。

     

        王选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很多人都知道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他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被认为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但是他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所经历的非议压力却鲜为人知。

     

        1975年,王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并成立工作组开展具体工作。王选当时病休在家,并没有入选工作组。但是王选凭着自己天生的敏锐,预感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是一个前景不可估量的重大课题,当然要解决这一课题遇到的困难也将同样不可预测。当时还处于“文革”时期,国家社会秩序被打乱,科研水平和硬件条件很薄弱,在当时的条件下,王选要解决的是如何采用数字方式将庞大的汉字字形信息存储进计算机,以及使存入计算机的压缩信息还原成字形点阵。王选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艰苦的实验,将数学和汉字巧妙地结合,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不过,王选的方案在后来的论证会中却遭到大多数与会者的怀疑,论证会并没有选择王选的方案上报。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启动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有好几种备选方案。不少人认为王选的方案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病休小助教给大家玩的异想天开的数字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已经先行一大步的情况下,王选不可能成功。王选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自己的选择,并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完善总体方案。王选甚至做了更大的决定:跨过当时流行的二代机和三代机,采用激光输出方案,直接研制世界上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王选获得了北大校领导的支持,北大数学系等相关院系纷纷派员参加攻坚会战。在研发样机的过程中,王选克服身心病痛劳累、骨干人员退出、设备落后、工作条件简陋等种种困难和压力,经过夜以继日、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与研制人员一起成功地将原理性样机研制了出来。

     

        王选能成功得益于他的数学基础,还有他在科研工作中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对于要成就大事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然要经历极为痛苦、煎熬的时期,这其中可能会有压力、有打击、有挫折、有苦苦的探索甚至是濒临绝望。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到“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北冥”即指在极其幽暗、深黑的地方。在黑暗和艰难中反思、磨砺自我,在这个过程中积蓄、储藏巨大的能量,终有一天定能变成一飞冲天的“大鹏”。王选顶住了超乎常人的压力,克服了艰难困苦,最终一鸣惊人。

     

        王选身上所体现的不畏压力和艰苦、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北大数学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数学系参与组建西南联大算学系,那里汇聚了一大批学界泰斗,全体师生不畏艰苦,仍然坚持潜心治学,培育英才,堪称中国现代数学史上的奇迹。“文革”期间,北大数学系的教师员工克服恶劣和困难的条件,怀着对科学和真理的坚守,做出了一大批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科研成果。部分教师在信息、光学设计、受控热核反应、编码、石油勘探、水坝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研究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这些都为日后信息科学、计算数学等新兴学科和一些基础数学的学科方向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直至当前,北大数学学科发展迅猛,但也同样经受了不少超乎寻常的压力和挑战。在政府和学校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共同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北大数学的教学科研水平与对外合作交流水平,取得了累累硕果。

     

        去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时鼓励科研人员要不怕困难,静下心来甘于坐“冷板凳”,可见坚强意志的重要性。有人曾经对科技、艺术、商业、体育等诸多领域做过统计,但凡取得成就的人都有过付出辛苦和努力的经历,同时也都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近年来,我国的科技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科研工作者们默默无闻地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而取得的。做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尤其需要经得起压力和寂寞,不怕压力和困难,保持内心笃定,并对科研工作的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生,有国家有力的政策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目标。

        (作者:田刚,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