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摆渡人”姚玉峰系列报道之二】
6月3日至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分别以《姚玉峰:让我擦亮你的眼》《姚玉峰:做医学技术的“摆渡人”》为题报道了姚玉峰攀登高峰、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医者仁心的感人事迹。
细心的观众发现:采访的央视记者眼睛是红着的……
“采访姚玉峰时,我一次次克制着不让眼泪流出来。”央视驻浙江站站长何盈对本报记者说,“没有想到,采访中,我的心灵会一次次被触动、被震撼。”
6月1日中午,何盈正准备赶航班赴北京采访。她突然接到了总台的紧急通知:必须在48个小时内,完成对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专家姚玉峰主任的采访和制片、制作。
退掉机票,何盈第一时间和光明日报采写姚玉峰事迹报道的记者取得联系,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并紧急召集李欣蔓、赵奕、齐银松、林侃、金坚5位同事,根据总台提供的光明日报记者采写的《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报道,从文章里分线索、列提纲,开始商讨如何采访,联系相关人员。
下午3点,他们即奔赴浙大及附属邵逸夫医院。
在邵逸夫医院,姚玉峰教授正在做一台手术。央视记者提出要求现场采访。
医院同志说,姚主任做手术,要求整个手术室里不能发出一丝与手术无关的声音。
换鞋、换衣,央视的记者们轻手轻脚地走进了手术室,在悄无声息的镜头聚焦下,一台精湛的眼角膜移植手术完美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手术室采访结束时,已经是下午6点。记者们准备继续到姚玉峰工作室采访。医院提议记者们先吃晚饭再继续工作。
他们说:“顾不得了,接着干吧!”
看到记者们背着沉重的采访设备,姚玉峰抢着要帮他们背三脚架。
“别!别!别!您别扛!”记者们几乎同时脱口而出,“姚医师,您的这双手是珍贵的、能给病人带来光明的手,一定要保护好。”
采访患者、陪护人员、医生护士……拍摄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多。
何盈一个劲儿地问医院的同志:“能否再提供一位姚玉峰治疗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患者?”
院办的周素琴介绍:有一位来自江西萍乡、在黑暗中生活了18年的年轻妈妈,经姚玉峰成功手术后,第一次看见了已经三岁的女儿。一个星期前,她刚刚出院。
何盈立即查询车次订票,准备连夜赶往江西萍乡采访。但是,此时已赶不上当天晚上最后一趟的车次了。而第二天赶往萍乡拍摄又来不及了。怎么办?
焦虑之时,细心的周素琴不但提供了年轻妈妈入院时的照片,还说留有患者丈夫的电话。
何盈立即和对方取得了联系,请他们用手机拍摄视频,让他们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拍好了再传过来。
当视频中出现妈妈拉着女儿的手说:“妈妈终于看见你了”;当妈妈放好小凳子,让女儿站到凳子上和自己一起对着手机镜头一边鞠躬,一边含着泪说:“谢谢你,姚医师!谢谢你,姚医师!”何盈说:“这一刻,刹那间我们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让央视记者们感动的场景实在是太多了。
2017年2月10日,16岁的瞿火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要求捐出角膜,把自己澄澈的光明留在人间。这曾是一个让一座城市为之动容的故事。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在火儿要求捐献角膜后发生的故事也同样令人动容。
为了能够及时完成捐献者的意愿,为了把火儿的角膜移植给患者,姚玉峰和同事们心情极其复杂地等待着捐献者离世。他们彻夜未眠。
凌晨,姚玉峰取下了捐献者的眼球,然后仔细给火儿装上义眼片,观察眼部是否丰满,确认眼睑部没有残留任何污渍。姚玉峰向遗体告别,轻声说:“我已经把你的眼睛取走了,你的眼睛会给别人带去光明的。”
和过去每一次,都一样,姚玉峰再向捐献者家属鞠躬说:“谢谢你们的爱心和高尚,谢谢你们在世间传递光明和善良!”
因为神圣、高尚,因为珍贵,所以,姚玉峰每次在角膜移植前,都会把病人叫到身边,非常认真、严肃地跟他们说:“这是好心人捐献给你的,你一定得好好保护,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
…………
回忆往事,姚玉峰落泪了,一起参与的医生、护士们落泪了,何盈和央视的记者们也落泪了。
第二天下午4点开始的采访,一直延续到深夜11点多。央视记者马不停蹄回到记者站,又接着剪辑、制片。
3日凌晨1点多,实在心疼同事的何盈,一个劲地催他们先回家休息,因为早上7点半,他们又约好了采访对象。
当喧嚣的记者站工作室归于宁静,何盈仍然没有离去。她又开始写解说词,思考第二天的采访方案,一直到凌晨3点。
姚玉峰的事迹,通过一张张报纸,通过央视新闻联播,感动了中国!
当知悉央视采访过程的人们,也深为央视记者专业、敬业、吃苦、拼搏精神而感动时,何盈说:“其实,真正令人感动的应该是姚玉峰医生。他确实太让我们感动了。采访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他给病人带去春风般的暖意。只恨时间太紧,采访太仓促了。”
记者了解到,这两天里,姚玉峰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但是,面对已挂号的病人,已预约的19台手术,他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加班加点,没有落下一位患者,没有推掉一台手术。
(本报记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