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有的思政课堂,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忙自己的,一片低头族。这个现象怎么改变?”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当场支招:高校的思政课要说事拉理接地气,要善于把理论变成故事。
近年来,山东省坚持改革创新、育人为本、以文化人、多措并举,开创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点亮大学生人生前行的道路。
能容纳20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掌声此起彼伏,这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正在给本科生上思政课,这样的出勤率和参与度在以往很少见。
吸引学生的是山大推出的思政课抛锚式教学方法。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敬斌说,成功的教学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前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群说,全省各高校正依托思政理论课重点改革项目,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让思政课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原本13点半开始的形势政策课,12点50分就有学生来占位了。听说是特聘教授林海波来讲课,2014级播音专业的王双铭,脚部受伤也要拄着双拐提前来,“特聘教授的思政课每次我都愿意听”。
为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领军人物偏少的问题,山东决定从全省社会理论界、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聘请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截至目前,像林海波这样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聘教授,已有上百人次走上讲堂。他们用生动实践解读抽象理论,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为当前高校思政课带来一股新风。
在山东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很多公共卫生区域,都设立了劳动岗位,参与活动的同学每天劳动两次,7天为一个劳动周期……学校将体验式劳动教育实践学分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中,给予学分认定,每个劳动周期每人还会获得20元的报酬。通过开展活动,学生体验了劳动价值,锻炼了意志品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爱校荣校意识,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处处有育人功能,人人有育人之责。这是山东各高校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特色举措。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左敏说,学校将高校德育综合改革纳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局中,要求高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培育和实践活动感知体悟的“四位一体”德育模式。全省各高校结合实际,努力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形成协同效应,逐步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
齐鲁工业大学在德育综合改革中,率先开展德融课堂,实施德智双学分制,建立智育、德育两个学分体系,把育人融入课程设置、课外生活、社会实践、校园环境。
济南大学连续9年组织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共1272人次走进1852个学生家庭,足迹遍布山东17个市,以及北京、天津、海南等多个省市,辅导员家访活动逐步成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铸魂工程、固本工程和助航工程。
“莞尔韶华,成人行礼,今之明誓,天地为证。请师长和学子向孔子像行礼。俯揖,拜——起,再拜——起,三拜——起,礼毕。”5月4日,每年一次的五四成人礼活动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广场上如期举行,72名18岁曲园学子身着汉服,面谒至圣先师孔子雕像恭行揖礼,接受学校师长为自己加冠加笄,并集体宣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鲁班对我们学生而言,不仅仅在于他的建筑技艺高超,更重要的是他身上体现出的探索精神与专注气质。”在山东建筑大学的鲁班文化课程上,李晨同学正在谈自己对鲁班文化的理解。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山东建筑大学成立了鲁班文化研究院,建立了鲁班工作坊,设置了鲁班文化课程……在不断延伸鲁班工匠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精神图腾,使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养成了扎实、专注、创新、精致的鲁班精神。
教育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近年来,山东积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化、个性化、本土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度融合,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文化的基因。截至目前,全省130多所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